全球塑膠公約第5次談判(INC-5)25日於韓國釜山展開為期7天的會議。(圖片來源:綠色和平)
全球每年產生約4億噸塑膠垃圾,對環境帶來嚴重威脅。為了應對塑膠污染,聯合國2022年起推動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其中,第五輪談判(INC-5)於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南韓釜山舉行,這場決定性的會議預計是最終回談判,因此備受國際矚目。《RECCESSARY》透過整理塑膠公約緣由、討論議題等5大QA,帶讀者深入了解。
Q1:為何要訂定《全球塑膠公約》?
《全球塑膠公約》起源於綠色和平與其他環團發起的「解開塑縛(Break Free From Plastic)」 倡議,揭露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和雀巢3家食品大廠,自2018年起連續3年名列全球最主要塑膠污染者,呼籲企業停止污染海洋。
隨後聯合國於2022年3月聯合國環境大會第五屆會議(UNEA-5)決議,在肯亞與175國家領袖達成共識,制定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針對塑膠與相關產品的生命週期、塑膠污染問題展開討論,盼終結塑膠污染,也被認為是自《巴黎協定》後最重要的環境協議。
《全球塑膠公約》被認為是自《巴黎協定》後最重要的環境協議。(圖片來源:綠色和平)
Q2:塑膠污染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塑膠,卻也嚴重影響生態環境與衝擊人體健康。自1950年以來,全球塑膠產量每年增加200多倍,達到近4.6億噸。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資料,預計到2040年,塑膠產量將增加60%,達到每年7.36億噸。
這些被丟棄的塑膠廢棄物,在自然環境不斷累積,從世界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到海拔最高聖母峰、遠至南北極都可以發現塑膠廢棄物與微塑膠的身影,剛果的水力發電廠更因為垃圾堆積,被迫斷電需清理大量塑膠污染物。
根據聯合國統計,塑膠的生產、使用與廢棄物管理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4%。塑膠業更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工業溫室氣體來源,若不採取任何行動,預計到2040年,塑膠生命週期將占全球溫室氣體排量約19%。
塑膠氾濫也威脅人體健康。尤其是當塑膠被分解、破碎成小於5公釐的塑膠微粒(Microplastic)時,現在科學家們已發現人體血液、肺部、肝臟、腎臟、大腦、母乳等都有微塑膠,且持續增加中。根據英國伯明罕大學研究,人體內微塑膠和奈米塑膠濃度不斷增加,可能會增加罹患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等風險。因此國際間都期待《全球塑膠公約》能成為減少塑膠源頭的重要工具。
根據OECD資料,預計到2040年,塑膠產量將增加60%,達到每年7.36億噸。(圖片來源:Flickr/Oregon State University CC BY 2.0)
Q3:《全球塑膠公約》討論哪些議題?
為緩解困擾各國政府多年的重大環境問題,《全球塑膠公約》第五次談判(INC-5)將討論是否應限制全球塑膠的生產量,另一派則認為,應先關注容易獲得共識的塑膠廢棄物管理。
在前四次會議上,討論內容包括減少塑膠產量、改善塑膠廢棄物管理、禁用或盡量減少污染嚴重且可避免的塑膠產品跟危險化學物質、設計可重複利用的塑膠產品、提供塑膠清理工作與塑膠轉型資金等。
但最大的挑戰在於「難獲得共識」,包括該禁止哪些危險化學原料、各國應投入多少資金來執行等都是焦點,其中最關鍵的是——公約是否該限制全球的塑膠產量。
無論是從源頭管理的「減塑」,還是後端處理的「回收」,都是處理塑膠污染缺一不可的議題。但對於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俄羅斯與中國等主要塑膠與石化生產國,減塑將會衝擊到塑膠生產國與消費國。
Q4:各國立場有何不同?
目前由盧安達、挪威和英國等近70個歐亞非國家組成的「雄心壯志聯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HAC)」,希望大會能討論塑膠整體生命周期,涵蓋限制塑膠生產、設計易回收再利用塑膠產品、解決廢棄物問題,盼能加以管控危險化學品以及淘汰最容易造成污染的一次性塑膠產品。
而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等石油生產國希望專注於下游回收處理。他們認為,塑膠其實是重要「永續」材料,比許多替代品輕、能減少運輸燃料,且會釀成塑膠污染,主因是沒有建立正確的塑膠消費與使用習慣,問題不是材料本身。
過去美國拜登政府主要是支持減塑行動,7月也宣示,將在2035年前逐步淘汰政府採購的一次性塑膠。然而親化石燃料產業的美國新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將在明年1月重返白宮,共和黨也掌握眾議院多數,川普未來將完全執政,美國在限制塑膠立場上將可能出現變數。
環境部部長彭啓明表示,將持續密切注意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談判進展,同時精進國內減塑策略並與產業持續溝通。(圖片來源:環境部)
Q5:台灣如何因應全球塑膠公約?
面對國際的減塑浪潮,台灣環境部自2002年起推動限塑政策,規定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等7大類約2萬家商店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每年約可減少20億個塑膠袋使用,2018年起更擴大管制對象,從現行7大類增至14類,包含麵包店、洗衣店及飲料店等約8萬家業者,每年將再減少15億個塑膠袋使用量。
2018年起減塑行動還包含購物用塑膠提袋、塑膠吸管、一次用外帶飲料杯、免洗餐具等,並以「2025以價制量限用、2030全面禁用」為目標。
不過在四大減塑行動中,現階段只有禁用一次用外帶飲料杯達成,其他項目是未達成或部分達成。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未來將密切注意INC-5討論進展,台灣減塑目標會依據會議成果持續檢討並訂定新目標,研擬台灣2030年、2035年的減塑政策及目標,最快明年上半年出爐。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指出,將追蹤談判進度,並持續推動各項減塑政策,包括避免不必要的消費及促進再使用、改善塑膠產品回收性、加強塑膠回收及再生、以二次料及再生材料替代原生塑膠、減少塑膠造成的環境垃圾及環境破壞等。
綠色和平台北辦公室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強調,「減塑不僅是要求民眾改變習慣,從生產端的減量也是刻不容緩。」環境部除擴大現有的減塑方針,接下來更重要是進一步引導各部會投入,共同研議塑膠減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