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減排成效備受爭議 COP28月底登場聚焦碳權議題

EN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本月底將在杜拜登場,除了氣候變遷議題外,預期碳權將是今(2023)年關注焦點,隨著碳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提升透明度與監管力道的呼聲更受重視。

COP28舉行前的部長級籌備會議(Pre-COP)。(圖片來源:COP28)

在碳市場中,企業購買碳權抵銷碳排放,使其將消費的商品與服務貼上「碳中和」標籤。這些碳權來自各種吸收或儲存碳的項目,包括反森林砍伐的行動、以再生能源取代燃煤發電廠及節能爐具。每單位碳權代表減少或移除1噸的二氧化碳,使企業用來抵銷碳足跡。

碳權自列入1997年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以來持續增加,但隨著多項科學研究與調查報告對自願性碳市場(VCM)提出質疑,其公信力在今年面臨巨大挑戰。

在去(2022)年的COP27氣候峰會上,聯合國秘書長對自願性碳市場缺乏標準、法規及嚴謹度表示擔憂。因此,今年的COP28將就此展開討論,以闡明各國參與碳抵銷市場的複雜性。

COP28主辦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也希望在杜拜峰會期間,能在提升碳權市場公信力方面取得進展。

企業只買碳權不減排?碳市場公信力受質疑

在一項關於避免森林砍伐的研究中,科學家得出結論指出,項目的減排及效益都被誇大。他們也對項目檢驗缺乏獨立性及Verra等認證機構的寬鬆做法表示擔憂。該研究也強調了碳抵銷過量,但實際達成的減排量卻很低。

在今年7月舉行的2023年碳市場高峰會(2023 Carbon Markets Summit)上,研究公司Sylvera與Pachama召集全球領袖,探討了碳市場當前的複雜性及未來潛力。他們製作了綜合報告,詳述該關鍵產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路徑。

其中一項調查揭露,碳權被企業當作「唯一」減排手段。儘管在緩解層級(mitigation hierarchy)中,確實鼓勵先減排,再來才是利用碳權來抵銷,但企業可以在整個淨零旅程中購買碳權,而非採取實際減排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也正向上游發展變得更早參與項目,注重「貢獻」方式而非抵銷。這意味著他們正在追求品質,以確保未來供應高品質的碳權。預計這股趨勢將於今年持續下去。

碳價持續下探 碳市場規模仍上看8千億美元

在碳權品質的批評聲浪下,自然保育項目的碳權定價急劇下滑。從2022年1月的每噸18美元重挫至2023年1月的6美元,最終在10月中跌破2美元。

儘管碳價大跌,碳抵銷在2022年依然強勁,更有望在2023年創下紀錄。據《彭博》在Carbon Growth Partners協助下發布的報告,年抵銷量自2016年以來大幅增加了350%。碳權發行量在2021年突破3.5億達到高峰,並在2022年、2023年小幅縮水。據《彭博》預測,碳權市場規模可望在2050年前成長至8,000億美元。

更重要的是,依賴碳權達成碳中和目標的實體不只是企業。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第6條的「國際可轉換減排成果」(Internationally Transferable Mitigation Outcomes)允許國家之間合作,以達成各自減排目標,包括交易碳權。

這為政府在碳權領域的大量投資開闢道路,開發中國家則依賴碳權取得氣候融資。而在產油國家眼中,碳權是具成本效益實現淨零的方法。例如沙烏地阿拉伯已依據巴黎協定第6條,推出了針對企業的抵銷計畫。

這些議題對COP28而言至關重要,因巴黎協定要求該氣候論壇展開有史以來第一次的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對全球的氣候目標進展進行全面評估。

相關主題
COP28杜拜登場 聯合國氣候峰會亮點一次看
實現淨零的關鍵在電網? IEA:2030年投資規模須翻倍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