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物供應鏈為主軸的線上期刊Nature Food本周刊登了一篇報告指出,現代的飲食習慣使自然環境承受了巨大的代價。根據該報告,食品產業鏈中約有19%的碳排放皆來自食物里程(即農場至餐桌的運送距離),而這個比例遠比外界預測的數值高出三倍。
該報告更點出另一項隱憂,高收入國家的人口數雖然僅占全球的12.5%,但這些國家的食品產業排放量卻占全球的46%。
根據該報告的預測,食物的運輸過程、製造過程、以及土地使用等階段皆會造成碳排放,全球人為碳排約有30%皆與食物鏈相關,其中食物里程便佔據了約6%,對於全球減碳之路而言至關重要。
該報告的研究人員利用FoodLab平台針對74個國家、37個食品相關產業(如畜牧業、蔬果種植業等)以及4種運輸方式進行了調查,以開發出一個涵蓋全球供應結構的建模。
研究結果顯示,農業運輸每年約排放三十億噸的二氧化碳,占食品產業總排放量的19%。雖然全球食品產業鏈大多數的排放皆來自中國、印度、美國等世界大國,但小型富裕國家的人均排放量卻較高。
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乃是因為經濟狀況較富裕的消費者會購買非當季的食材,而這些食材必須從他國進口,因此便會造成食品碳足跡,尤其蔬果的碳足跡更高,因為蔬果在運送前必須先進行冷藏,而冷藏技術則會導致更多的碳排放。
單單運送蔬果造成的碳排放便占食品里程排放量的36%,相當於十億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生產時造成的碳排量還要高出一倍之多;而肉類的生產過程大約會造成三十億公噸的碳排放,運送過程卻只會造成一億噸的碳排。Food Nature因此在其研究中表明,為了降低全球碳排,較繁榮的已開發國家更應該提倡區域性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