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簡稱NOAA)上周四(7日)表示,大氣中的甲烷濃度在2021年持續攀升,已連續兩年寫下新高增幅。
NOAA表示,2021年大氣中的甲烷濃度平均為1,895.7ppb,比工業化前的水平高出162%,也較前一年增長17ppb,寫下1983年系統開始紀錄以來的最大增幅。
NOAA局長斯賓拉德(Rick Spinrad)在聲明稿中指出,「我們的數據顯示,全球(甲烷)排放量正持續以高速往錯誤的方向前進」,他也警告,不應再拖延解決根本原因所需的緊急行動。
大氣中的甲烷有許多種來源,包括化石燃料的生產、運輸和使用等,另外濕地中的有機廢物分解以及反芻動物消化後皆會產生甲烷。
雖然大氣中的甲烷濃度比二氧化碳低,然而甲烷的鎖熱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5倍,相較於二氧化碳能在大氣中停留數千年之久,甲烷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大約是九年,因此能否控制甲烷排放被視為是短期內對抗氣候變遷的關鍵之道。
專家估計,全球約30%的甲烷排放皆來自於化石燃料的生產與使用過程,有了當今的技術,調查與控制工業甲烷的來源已相對簡單,因此,減少使用化石燃料成為了短期內減緩氣候危機的明確目標,各國也紛紛加速轉向綠色能源,盼能盡速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在去年十一月於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上,逾100個與會國家同意簽署全球甲烷承諾(Global Methane Pledge),宣誓到2030年將會把甲烷排放量減少30%,然而中國、俄羅斯、伊朗和印度等主要排放國仍未簽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