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防範非洲豬瘟疫情擴散,農業部全面禁止使用廚餘餵飼豬隻。 (來源:iStock)
台灣近日驗出非洲豬瘟首個確診案例,為防範疫情擴散,農業部宣布22日起全面禁止廚餘餵豬,但全台一天產出超過2千公噸廚餘,過半廚餘拿來餵豬。當禁止廚餘餵豬後,廚餘需要有去化管道,《RECCESSARY》整理3大QA,掌握政府的應變措施,以及廚餘去化的方向。
問題1》台灣每日2000公噸廚餘如何去化?
根據環境部資料,全台每日產生2,115公噸廚餘,家戶廚餘每日1,384公噸,餐廳、賣場與團膳事業廚餘每日約731公噸。廚餘流向分為農業部管理的飼料化,以及環境部管理的能源化、飼料化與其他,當中1,324公噸/日都用於餵豬,飼料化占比達到62.6%,是去化廚餘主要管道。

台灣每日產生2,115公噸廚餘,年達77.2萬公噸。(圖片來源:環境部簡報)
廚餘養豬必須要符合作業程序跟規定,須有畜牧場登記證、定期防疫措施、污水處理設施與高溫蒸煮設備等,環保單位許可廚餘養豬場,也應請農政單位配合追蹤。依環境部規定,廚餘養豬場每天都必須蒸煮1次,每次1小時以上、溫度達90度以上,並將蒸煮照片或影片上傳雲端。
除了飼料化外,全台每天有643噸廚餘送至堆肥廠(約30%),另外廚餘可作為微生物厭養發酵沼氣發電,每天消耗131公噸廚餘(約6.2%),全台3座生質能源廠(含共消化)位於台中、桃園與新北。近年也有業者開始採用黑水虻或簡易堆肥、飼養雞鴨來去化廚餘,每日消耗26.5公噸廚餘(約1.2%)。
禁用廚餘餵豬後,廚餘只能交給堆肥及能源化等,然而堆肥時間長,以及能源化量能有限、投資金額高且時程長。環境部表示,若地方政府去化量能不足,就進焚化廠及掩埋場。

廚餘堆肥化最主要的目的,是將廚餘穩定保存可利用的有機物質。(圖片來源:南投縣環境保護局)
問題2》廚餘禁止餵豬後,每日多出495噸廚餘怎麼處理?
環境部指出,目前廚餘再利用設施處理量能約每日1,620公噸,足夠處理家戶廚餘每日1,384公噸,但若再加上每日731公噸事業廚餘,將出現495噸廚餘無法再利用,只能暫時透過焚化與掩埋的方式處理。
針對外界關注高鹽、含水量多的廚餘是否會損傷焚化爐設備與增加戴奧辛排放。環境部表示,焚化爐設計已經涵蓋污染防治設備與廢棄物處理,廚餘進入廠房也會先瀝水將水分跟鹽分流出,再由後端污水處理設施處理。而廚餘、垃圾混燒也不會有戴奧辛問題,後續也會檢測。在防疫期間,是否要送到焚化場則由當地農政單位跟環保局決定。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副署長林左祥說明掩埋作業注意事項,建議挖10x10公尺的掩埋坑,廚餘堆50公分就要覆蓋30公分的土,防止蚊蠅跟野生動物覓食;堆肥場需兼顧基礎結構、抗蝕材料表面、地表水防護、污染防治設備,3大核心規定包括防止地表水流入,中心溫度45至70度,溫度控制在50度7天以上抑制蟲卵病菌。

環境部公布廚餘掩埋與堆肥注意要點。(圖片來源:環境部)
問題3》掩埋、焚化非長期選擇,如何強化再利用、生質能?
不同縣市處理廚餘的方式有所不同,農業部宣布全國暫停廚餘養豬後,有些縣市有焚化爐支援,部分縣市選擇則地掩埋,環境部認為,廚餘去化長期應朝向推動循環利用,例如有些縣市將廚餘變生質能並發電,或是做成航空燃油。
廚餘怎麼變成能源?經濟部資料指出,當廚餘被送進「厭氧消化槽」,在缺氧環境下,微生物可分解廚餘中的有機物質,產生含有50%至65%甲烷的沼氣,可用於發電、供熱,是一種再生能源。
台灣近年來已建置廚餘生質能中心,例如桃園生質能中心、台中外埔綠能生態園區。外埔綠能生態園區自2019年7月9日啟用以來,每日約有110公噸廚餘進入園區,平均每年處理量近3萬公噸,截至今年9月底,累積廚餘處理量達14萬9,280公噸;桃園生質能中心結合熱處理單元、厭氧消化單元及固化掩埋單元的三合一廢棄物處理設施,其中厭氧消化單元設計處理量能約每日135噸,年處理量達4.9萬公噸廚餘。
造紙業起家的永豐餘近年也積極推動循環轉型,永豐餘告訴《RECCESSARY》,目前永豐餘厭氧沼氣團隊的合作客戶以北台灣為主,除現有處理量能外,預估每日還具備至少25噸廚餘的處理量能,約為全台每日養豬廚餘的4%,可減少通路去化恐慌及隨意丟置風險。
永豐餘指出,與傳統畜牧、廚餘等需要20至35天轉化週期相比,自家技術只需花費4小時,即可轉化90%有機物,生產出濃度83%接近天然氣的甲烷。若能結合各縣市水資源回收中心,會是相當好的廚餘去化管道,也可為便利商店、大賣場、百貨公司事業通路提供有效、快速的去化管道。
針對廚餘去化,掩埋與焚化終究不是長久解方,政府除呼籲前端的源頭減量,後端的資源再利用、能源化也是推動重點,還可取得再生能源憑證,供應給有需要的企業,發揮廢轉能的效益。

2019年永豐餘桃園新屋廠建立台灣最大沼氣發電廠,透過微生物分解將造紙製程排放水有機物轉換成沼氣。(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