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地區人們經常以稻米作為主食,但稻米的生產實際上會對氣候變遷產生影響。(圖片來源:Pixabay)
湄公河三角洲是越南最大的稻米產區,種植面積約 150 萬公頃,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 52 %左右。這個地區不僅是越南稻米出口的主要來源地,也是世界上最容易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地區之一。
作為稻米出口國的越南,應對氣候挑戰
在亞洲地區人們經常以稻米作為主食,但稻米的生產實際上會對氣候變遷產生影響。越南作為全球第三大稻米出口國,稻米產業不僅對國家經濟具有重要意義,也在文化上深受民眾敬仰。
然而傳統的稻米種植方式卻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尤其是在甲烷排放方面,約占越南農業甲烷排放量的 50 %,因此當地改變種植技術,期望能降低溫室氣體的產生。
傳統耕作易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湄公河三角洲是越南最大的稻米產區,種植面積約 150 萬公頃,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 52 %左右。這個地區不僅是越南稻米出口的主要來源地,也是世界上最容易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地區之一。
水稻田是甲烷的重要來源,因厭氧菌會把有機物分解成甲烷。甲烷是一種比二氧化碳更厲害的溫室氣體。另外,種植稻米需要很多水,尤其是在乾旱地區,這可能會加重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過量使用化肥不僅增加甲烷的產生,也導致另一種溫室氣體一氧化二氮(N₂O)的排放。
越南計劃在 2030 年前將1百萬公頃的稻田轉為高品質低排放稻米的生產模式。(圖片來源:Pixabay)
永續種植技術革新,助力全球減碳
為了減少甲烷排放,越南推動永續的水稻種植技術。其中包括交替乾濕灌溉(AWD),這種方法可以減少水的使用量,同時降低甲烷的產生。此外,使用無人機施肥確保施用精確的肥料量,因過多的肥料會導致土壤釋放出更多的氮氣。
越南計劃在 2030 年前將1百萬公頃的稻田轉為高品質低排放稻米的生產模式,不僅可以減少生產成本,也能增加農民的收益。此外,越南是第一個在2021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上承諾減少甲烷排放的主要稻米出口國。這些努力不僅對越南本身具有重要意義,也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應對具有示範作用。
越南稻米產業面臨著嚴峻的氣候挑戰,通過推動可持續種植技術,還有政府與國際組織的合作,越南正在努力減少甲烷排放,同時提高稻米產業的韌性,朝向生產出高品質低排放的稻米。
※ 本文獲得《TVBS GOOD》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打破傳統!越南稻米的綠色轉型 推動低碳排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