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風災凸顯電網挑戰,曾文生:地下化非萬靈丹,能源韌性靠多管齊下

加入收藏

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今(5日)舉辦「因應氣候變遷下架空與地下電網韌性推動與挑戰」研討會。(攝影:莊閔茜)

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今(5日)舉辦「因應氣候變遷下架空與地下電網韌性推動與挑戰」研討會。(攝影:莊閔茜)

丹娜絲風災後社會關注電網地下化進展,希望藉此提升電力系統韌性。不過,台電董事長曾文生今(5日)出席研討會指出,地下化並非解決問題的萬靈丹,「電網韌性的重點在於復原速度,從這點來看,地下化反而是缺點。」他認為,易淹水地區並不適合地下化,強調應依據各地區特性,選擇最有效的電網配置,才能提升韌性。

防災韌性優先,台電鎖定風災危險區地下化電纜

今年7月丹娜絲颱風襲台,造成近2,500支電線桿倒斷、3座69kV高壓電塔倒塌,全台累計停電戶數超過71萬戶。

不過,依台電停電事故原因報告來看,中央大學電機工程系主任陳正一分析,停電主因仍以設備因素居多,占比達43%,包括地下設備維護困難、電力設備長期高負載等;外力因素如樹木倒塌或外物碰觸占42%;天災與用戶因素分別占12%與3%。

地下纜線雖美觀且社會接受度高,但其經濟成本與維護風險也不可忽視。陳正一表示,地下纜線建置成本是架空線的8到10倍,雖然不易受天災或外力破壞,但仍無法抵禦水患或強震。

以日本為例,其纜線地下化比例僅6%,遠低於台灣平均47.9%。陳正一說,「日本城市密集且地震頻繁,架空纜線具有容易檢修、復電快優勢,地下纜線復電時間是架空線路的25倍。」他補充,地下化還需面對消防安全、洞道積水、牆體滲水,以及腐蝕和鏽蝕等挑戰。

都市電力地下化過去多以長期用電規劃為主,目前台電則將防災韌性列為首要考量。台電副總經理陳銘樹表示,優先推動颱風迎風面與搶修困難地區的線路地下化,而易淹水或土質鬆軟地區,則採用架空線路加固方式,例如換裝可抵抗17級風的E級電桿。全台目前有319萬支電線桿,但國內僅有一家廠商生產,每日產能僅30支。

丹娜絲風災後,行政院編列102億元強化電網,其中80億元將用於台17、台19、台9、台11等沿海省道及其他迎風面線路的地下化工程,預計施工長度達190公里,其餘22億元則用於架空線路加固。陳銘樹指出,「嘉南地區災後也希望推動線路地下化,但地下電纜維修孔直徑達2至3公尺,需配合路平專案規定,道路若不夠寬,就無法進行地下化」。

架空電網與地下電網比較

從地下化到儲能,專家籲多管齊下建構電力自癒系統

近年來颱風等極端天氣災害頻繁發生,凸顯電網韌性的重要性。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指出,台灣電網的韌性可從3個方向強化:第1個是改善基礎建設,例如線路地下化或加強線路;其次是引入ICT、自動化及人工智慧(AI)等技術,強化電網管理與監測;第3個是推動商業模式創新,透過虛擬電廠或儲能整合資源,提升電網調配能力。

劉文雄強調,由於電力設備建設往往需耗費長時間,因此在平時就必須導入多項措施來提升韌性。

工研院綠能及環境研究所副所長張簡樂仁表示,丹娜絲颱風造成大量電桿倒塌與線路流失,是停電的主要原因。電桿重建也需要先清除舊桿與路樹,並重新架設大型機具,才能恢復送電。

他以嘉義新溫區域微電網為例,雖備有柴油發電與太陽能設備,但因風災導致電桿倒塌、線路供電中斷,用戶出現「有電卻不能用」的情況,整整4天才恢復供電。張簡樂仁指出,由於台灣多數再生能源系統為併網型,未搭配儲能系統,「加裝儲能、用電自發自用,才是提高韌性的關鍵。」

總統府氣候委員會第5場重點:COP30前公布NDC 3.0,聚焦地方調適力、建築淨零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