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2025年永續發展報告」(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2025)揭示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進展嚴重落後。(圖片來源:Pixabay)
距離2030年僅剩五年,「2025年永續發展報告」(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2025)揭示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進展嚴重落後,儘管各國對永續的承諾仍高,實質執行卻面臨資金缺口、地緣衝突與政策動盪的重重挑戰。本文整理本次報告的八大重點,並結合今年FfD4(第四屆發展融資國際會議)聯合聲明建議,聚焦全球 SDGs 指標與治理現況,帶你理解當前阻力、關鍵差距與制度改革呼聲。
距離2030年僅剩五年,「2025年永續發展報告」(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2025)揭示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進展嚴重落後,儘管各國對永續的承諾仍高,實質執行卻面臨資金缺口、地緣衝突與政策動盪的重重挑戰。本文整理本次報告的八大重點,並結合今年FfD4(第四屆發展融資國際會議)聯合聲明建議,聚焦全球 SDGs 指標與治理現況,帶你理解當前阻力、關鍵差距與制度改革呼聲。
由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DSN)所發表的《永續發展報告》,自2016年起每年追蹤193個聯合國會員國在 SDGs 各項目標的進展情形,並透過量化指標評比各國排名。2025年版本由 SDG 轉型中心(SDG Transformation Center)團隊主筆,分析涵蓋超過 20 萬筆資料點,提供超過 200 個國家與地區的詳細 SDG 資訊圖譜。
- SDG Index:以17項關鍵指標代表17項永續發展目標,綜合評估國家總體表現,分數介於0至100分之間,表示各國距離目標值的相對位置。
- SDG Dashboard:視覺化呈現各國在SDGs進展的方向與速度,綠色代表正向前進,紅色代表嚴重偏離軌道。
(圖片來源:2025年永續發展報告)
1. 各國承諾仍在,但整體進展嚴重落後
截至2025年,已有190個國家提交了自願國家審查報告(VNRs),表示對《2030永續發展議程》的支持。歐盟與巴勒斯坦也參與報告,全球僅剩海地、緬甸與美國三國從未參與。然而,整體進展仍不樂觀,因為目前全球僅有17%的SDGs細項指標進度符合2030年目標,無一目標能在全球範圍內準時完成;而進展停滯的主因包括衝突升高、結構性脆弱、財政空間不足,以及國際間政策一致性不足。
2. 東亞與南亞進展最快,歐洲仍居榜首
2025年起,報告推出精簡版 SDG Index(SDGi),以17項代表性指標追蹤進展。報告顯示,東亞與南亞因經濟與社會目標的快速推動,成為過去十年進展最明顯的區域。中國排名上升至第49名、印度也首度進入前百名(第99名)。表現最亮眼的個別國家包括:貝南、尼泊爾、秘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烏茲別克、哥斯大黎加與沙烏地阿拉伯。
儘管歐洲仍主導著指標前段班(前20名有19個為歐洲國家,芬蘭排名第一),但像是氣候行動與生物多樣性這兩項目標,即使在領先國家中也面臨「重大挑戰」等級,顯示發展成熟並不代表永續發展已達標。
(圖片來源:2025年永續發展報告)
3. 落後關鍵:財政空間不足
本次報告明確指出:全球近半數人口生活在缺乏足夠財政空間的國家,無力投資永續轉型。同時,外債壓力、資本取得困難、長期資金來源缺乏,使許多國家無法實際推動基礎建設與社會保障。面對這樣的困境,今年6月舉行的第四屆「發展融資國際會議(FfD4)」成為關鍵轉折點,會議聚焦於改革全球金融架構,強化資金流向發展中國家與全球公共財。由SDSN與多方學者、組織共同發起的聯合聲明指出,若全球願意調整金融規則、擴大多邊投資工具、減債與改變風險評價機制,則能有效引導約30兆美元的全球儲蓄至高報酬、高潛力的新興與發展中國家,加速永續目標的達成。
4. 全球治理兩極化:巴貝多第一、美國墊底
除了 SDG 指標,今年報告也持續發布支持聯合國多邊主義(UN-Mi)指數,衡量各國對多邊合作與聯合國體系的支持度。巴貝多位居第一,而美國則名列最後。報告指出,美國於2025年初退出《巴黎協定》與世界衛生組織(WHO),並正式宣布不再支持SDGs,成為唯一未參與任何VNR的已開發國家,也為聯合國體系帶來重大衝擊。
5. 永續發展具高度報酬,資本卻未有效導入
儘管新興及發展中國家通常具備更高的成長潛力與投資報酬,但資本仍集中流入已開發國家。報告指出,全球金融架構存在系統性失能,包含發展中國家投資嚴重不足、信用評等缺失與危機易感性過高等問題。FfD4聲明強調,必須終結「主權天花板」的評等慣例,允許私人企業獨立於其國家信用評等取得融資,並發展更多長期、低利的資本工具,才能對齊發展目標的時間軸。
6. SDG進展圖:目標全面落後,基礎服務成亮點
雖然整體17項SDGs無一可望於2030年全球達成,但部分基本服務項目仍在持續改善,如嬰兒死亡率降低、電力與網路覆蓋率上升、行動寬頻使用增加等(主要反映在SDG 3、7、9進展),能看見在基礎建設與基礎健康領域的投資仍具正面成效,但整體目標偏離趨勢持續惡化,急需制度性改革與資金挹注。
7. 開發中國家暴力事件頻傳,社會風險升高
為達成氣候目標,各國大舉投入鋰、鎳、鈷等關鍵礦物開採,但也引發社會與人權風險。報告指出,2021至2023年間,在十個最大礦產出口國共發生334起暴力衝突與抗議事件,尤以原住民族權利與工作安全問題最受關注。這顯示若未妥善規劃「轉型正義」,能源轉型可能加劇不平等與社會衝突。
8. 地方政府參與日漸活躍
除了國家層級的 VNR 外,地方政府的自願地方審查(VLR)也快速增長。至2025年3月,已有249項地方報告登載於聯合國官方網站,說明在地SDG實施進展。這代表地方層級正成為永續治理的新動能,也顯示透明資料、社區參與與在地實踐將是未來五年SDG推動的關鍵。
(圖片來源:2025年永續發展報告)
5年倒數,行動必須加速
在 SDGs 邁入最後五年前夕,「2025年永續發展報告」再次提醒各國:當前進展不足不是推卸責任的理由,而是強化行動的緊急訊號。我們正處於關鍵轉折點。全球面對的不僅是財務短缺,更是制度設計不當與合作意志不足。2030年的SDG期限不會延後,各國、地方政府與企業必須在最後五年間加倍努力,針對資金流向、制度設計與責任分擔進行全面改革,才能避免「不遺落任何人」的承諾淪為空談。
※本文轉載自《CSRone》,原文連結在此。文:何雨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