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泥13日發布重訊後召開記者會,說明三元能源高雄廠火災事故與後續產能規劃。(攝影:莊閔茜)
台泥旗下子公司三元能源高雄小港電芯廠在7月14日發生火災事故至今滿月,13日晚間台泥發布重大訊息說明內部調查與財務影響,初步評估影響台泥獲利約110億元。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強調,「不會放棄電芯事業。」意外發生後,台泥已迅速啟動多元應變企劃,包括調配南科廠產能、加速海外布局,將由東南亞OEM代工合作夥伴出貨,以及率領高層帶頭減薪以示負責。
訂單滿載卻遇火災,張安平:不放棄電芯事業加速海外布局
在火災發生前,截至今年6月,三元廠及南科廠已接獲客戶訂單至2026年,訂單量超過兩廠原產能一倍以上。張安平坦言,今年下半年三元小港廠訂單滿載,正準備大步向前時,卻發生了意外。「三元廠的意外讓我們清楚看見,儘管Molicel(鋰三元高鎳電池)的研發技術已獲得國際認可,但在工廠管理上,我們還有很大優化的空間。」
「不會因為一次挫敗就退縮,」張安平表示,電芯產業的競爭不僅是技術之爭,更是意志之戰。高雄小港電芯廠從圖紙變成現實,並在過去一年半中穩定生產,也獲得英國、美國和歐洲等歐美航空最嚴格等級的安全考驗,客戶也不是一般企業,為航太太空、AI電力電芯(BBU)與零碳純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不能辜負客戶期待跟成為台灣新興科技發展的絆腳石。
為了確保電芯產能,火災後Molicel南科廠8月初起已開始備援三元廠區部分產能。三元能源科技總經理薛人禎表示,考量全球鋰離子電池產能穩定性,已與東南亞討論代工,預計10月初生產第一批電池,並強調台灣仍掌握核心開發技術,高雄廠專注第2、3、4代產品。
薛人禎表示,除了OEM外,目前也正與國際產業領先公司簽署相關協議,會以一次性工程支出(NRE)形式支援。目前也收到許多關鍵客戶表達可協同、甚至願意提供場地,希望持有一間電池廠房,現階段一切正努力進行規劃,但已簽保密協定將在適當時機報告。
台泥旗下三元能源鋰電池廠7月14日清晨爆炸起火,初判人為操作失誤或機械故障。(圖片來源:高雄市消防局)
人為操作或機械異常釀禍? 調查發現:30億元消防系統5道關卡全失能
由於三元火災高溫,廠內「化成系統」3套電腦主機均已燒毀,透過比對內部監視器與同仁訪談,台泥初步判斷,起火原因最可能是人為操作或機械異常,導致「瑕疵半成品」熱失控,包括人員未遵循完整SOP,或是自動化流程中機械設備因故發生異常未檢出。
然而調查過程最令人意外的是,三元能源科技設有3道消防及監測系統,包括斥資30億元導入的日本「片岡製作所」整合式化成消防系統,其5道關鍵防護程序,在火災當下無一啟動。而火災發生前9日及10日,才到廠進行系統維護,台泥指出,已啟動調查,若有可歸責之處,將採取法律行動。
台泥公司間接持有三元能源科技78.1%股權,為以示負責,台泥營運總部團隊由張安平、台泥總經理程耀輝帶頭自請減薪,包括營運總部副總經理、財務長、亞洲水泥環保事業總經理、亞洲充儲事業總經理、資產管理事業總經理等高階主管,將從8月份起至年底,每月減薪20%。
台泥初步評估,廠房、設備及存貨報廢帳面價值及目前已知拆除及修復費用共計約新台幣164億元,相關資產已投保財產險,總保額為219億元,但單次事件最高理賠金額為30億元,換言之大部分的損失將由公司承擔。台泥永續長葉毓君表示,扣除保險理賠上限後,依持股比例認列的稅後淨利影響高達新台幣110億元。
但具體損失金額尚待確定,此為非額外現金支出損失,台泥總經理程耀輝表示,具體影響數據,可能要到第3季財報才會比較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