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地熱產業協會在國際智慧能源週期間舉辦唯一一場地熱論壇。(圖片來源:台灣地熱產業協會)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今年唯一的地熱專場論壇於29日舉行。台灣地熱產業協會攜手7家地熱開發商,推出「地熱驅動 x 永續未來:2025台灣地熱產業論壇」,聚焦半導體與科技業能源需求、台灣發展現況、國際趨勢與綠色金融4大主題,邀請產官學專家分享建議,現場座無虛席。
看好台灣地熱潛力,科技業盼強化綠電市場
政府推動第二次能源轉型,將地熱列為風能、光能以外的「第3支箭」。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總裁曹世綸表示,地熱在多元創能、在地能源韌性方面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而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是台灣最大的綠能使用者,因此希望能成為串聯供需的溝通平台。
SEMI能源合作計畫(Energy Collaborative Program)負責人蔣大巍觀察,當前台灣綠電市場呈現「需求非常高、實際交易偏低」的落差。他認為關鍵在於市場成熟度不足與政策穩定性尚待強化,進而形成負向循環,也就是需求方採取觀望態度,使開發業者趨於保守,導致成本上升、價格僵化,進一步降低簽約意願,最後又加深市場的觀望情緒。
以地熱來看,截至去年底,台灣已併網的地熱發電裝置容量僅7.49MW(千瓩)。經濟部次長賴建信致詞時表示,政府有信心在今年底前提升至20MW。他強調,台灣地熱剛起步,外界有高度期待,呼籲大家要多點耐心,並強調經濟部今年重點在去風險化,包括加快定向井的發展、以及土地的利用等。
深耕台灣地熱開發,倍速羅德提3挑戰、3趨勢
在論壇中,與會者普遍指出台灣地熱開發面臨多重挑戰,包括國家公園開發許可限制、原住民保留地溝通等議題。經濟部能源署油氣組組長蔡秀芬表示,台灣目前鑽井能量不足,尤其在人力與機具上仍有缺口,因此鼓勵與國外專業團隊合作,今年也由中油、台電等國營事業率先投入,希望藉此擴大整體建置量能。
.jpg)
在論壇中,與會者普遍指出台灣地熱開發面臨多重挑戰。(圖片來源:台灣地熱產業協會)
此外,地熱產業前期探勘風險與成本偏高,也拖慢開發進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教授謝秉志指出,現行政策將探勘與開發的風險分開處理,躉購價格並未反映業者在探勘階段承擔的風險,進而削弱投資意願。他強調,地熱最難的環節在於探勘,而非後續開發,因此若政府能包辦探勘工,將有助於大幅加快業者開發速度。
在投資面上,倍速羅德(Baseload)台灣與亞洲投資經理維斯特盧(Simon Westerlund)分享地熱產業觀察,指出3大挑戰仍待破解:首先,台灣首口地熱井成功機率不到5成,推高鑽井成本風險;其次,開發計畫多以逐案推進,實績累積速度有限;第三,產業供應鏈缺乏整合,導致技術與施工效率難以提升。
同時,維斯特盧也觀察到地熱產業正呈現3大發展趨勢:
- 開發模式逐漸跳脫傳統場域:透過開發新地點與新技術挖掘潛力;
- 積極導入油氣產業經驗:以降低風險並提升效率;
- 強化公私立部門合作:除科技大廠如微軟、Meta、Google投入資金外,台電也與倍速羅德合作,於大屯山區探索地熱資源,期望推動台灣地熱應用更進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