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非營利機構TransitionZero今發布「台灣全時無碳電力的系統級影響報告」。(圖片來源:iStock)
繼RE100之後,全球正邁向難度更高的24/7 CFE(全時無碳電力)目標。為評估台灣的可行性,英國非營利機構TransitionZero今(21日)發布「台灣全時無碳電力的系統級影響報告」,指出若2030年台灣電力需求中的5%能在逐時(24/7)基礎上,以無碳電力(CFE)供應其80%的負載,每年可減少約500萬公噸碳排,並節省高達新台幣255億元,成本比現行電價還低。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一所所長陳彥豪表示,政府正推動電力市場更高彈性,未來售電業可15分鐘轉供,台電也將研擬綠電集中媒合平台,預計政府明年有望推出無碳電力憑證。
台灣邁向24/7 CFE,光電、陸域風電跟地熱是重點
台灣作為出口導向國家,受國際供應鏈減碳要求與國內法規推動,企業對無碳與綠色電力需求日益增加。TransitionZero東亞首席分析師路塔(Alex Luta)表示,過去RE100倡議的確成功帶動企業採用再生能源,但也暴露出部分漏洞,例如企業以日間太陽能抵銷夜間用電的匹配性問題。隨著稽核方式逐漸趨嚴,24/7 CFE(全時無碳電力)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若台灣要達成80%的CFE(CFE80),報告認為發展重點應放在太陽能、陸域風電與地熱3項技術,不需要採用成本相對昂貴的離岸風電與電池技術。路塔進一步說明,台灣在2025至2030年間,除了原本預期綠能建置外,仍需額外新增約4.2 GW(百萬瓩)太陽能、1.2GW陸域風電及0.7GW地熱發電容量,才能達成CFE80。
報告指出,台灣2030年若要達成CFE80,發展重點應放在太陽能、陸域風電與地熱3項技術。(圖片來源:台灣全時無碳電力的系統級影響報告)
根據報告建模結果,達成CFE80購售電契約單位成本約為每度電2.7元,低於2019年至2024年觀察到的最低年平均電價2.9元。若進一步提高至CFE100,則需加強離岸風電與電池儲能發展,同時可考慮導入碳捕捉與儲存(CCS)天然氣機組及液態空氣長期儲能等創新技術,以降低整體成本。
至於外界關注的核能議題,報告指出,核三機組在模型中被視為系統資源,因此無論是否重啟,對技術配置與成本影響皆不顯著。
如果能充分運用更便宜的再生能源資源,則負載80%的逐時匹配無須使用較貴的離岸風電與電池。(圖片來源:簡報)
台灣明年有望推出無碳電力憑證,助企業達成CFE目標
對於報告的可行性評估,台電電源開發處電源策畫組課長曾家彥表示,考量台灣現況與政府既定能源政策目標,未來不僅有機會達成CFE80的目標,甚至可望挑戰更高難度的CFE90以上。
然而,地狹人稠的台灣要如何實現CFE?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一所所長陳彥豪指出,政府正研擬如何透過現有再生能源量能與制度設計,提升市場的靈活性與調度彈性。
路塔補充說明,目前台灣再生能源電力以每15分鐘為批配單位,效率相當高,但每月發放的再生能源憑證(T-REC)並未標註逐小時的時間戳記。根據報告分析,若能導入完整的每小時時間戳記制度,將能以可負擔的成本創造巨大的環境效益。
報告指出,若2030年台灣電力需求中的5%能達成CFE80,每年可減少約500萬公噸碳排,並節省高達新台幣255億元成本。(圖片來源:簡報)
陳彥豪表示,未來售電業者將可進行15分鐘為單位的彈性轉供,靈活調配用戶與旗下發電業的電力;台電也正規劃綠電集中媒合平台,打造更集中的電力批發市場,協助用戶在現有架構下更有效利用資源、達成CFE目標。「政府也開始往無碳電力發展,預計明年會提出無碳電力憑證」他說。
不過,除制度建置外,能源資源仍是挑戰。台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助理教授徐昕煒指出,目前地熱、陸域風電與太陽能皆面臨發展瓶頸,台灣也尚無CCS廠址,未來成本可能高於國際水準。此外,輸電瓶頸、南電北送及區域差異也將造成棄電問題。若再生能源供給不足,企業間恐出現競購現象,進一步推升綠電與憑證價格,這些都將成為實現CFE的潛在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