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C 3.0交卷率低迷、氣候資金缺口大!COP30國際合作面臨哪些考驗?

加入收藏

flickr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即將在11月10日至21日於巴西貝倫舉行。(圖片來源:Rafael Medelima/COP30 Brasil Amazônia/PR)

今年適逢《巴黎協定》簽署滿十週年,即將於10日登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因此備受全球關注。但隨著美國總統川普重新執政帶來新地緣政治逆風,加上目前確認出席的世界領袖不足60位,國際間如何維持全球合作動能,將是今年的焦點。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4日)舉辦線上記者會,邀集多位學者專家剖析COP30的台灣與國際重要議題。

NDC 3.0提交進度慢,再生能源遠低1.5°C目標

完善全球碳市場架構、氣候資金落地、促進自然解方及國家自定貢獻(NDC3.0)將是今年COP30重點。然而日前美國川普政府已確認,不會派遣任何高層代表參與此次峰會,為國際合作前景增添不確定性。

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表示,截至10月底,全球只有65國提交NDC 3.0,僅覆蓋約36%排放量,且據國際智庫Climate Action Tracker分析,僅挪威與英國符合升溫控制在1.5°C路徑。

低迷的NDC3.0交卷率中顯示,新增再生能源600GW(百萬瓩)、能源效率進步率僅2.3%。但如果要守住1.5°C目標,2025年氣候行動現況報告指出,減碳速度、碳密集度削減幅度都要加速10倍。縱使零碳電力投資在2021年至2024年已從5,200億增加到8,400億美元,但要達到再生能源增至3倍,2030年前還要再加倍。

趙家緯引述報告指出,電氣化普及速度、水泥碳密集度改善需提升4倍,綠氫產量更須躍升10倍才能達標。他強調,綠氫應優先投入鋼鐵、石化等沒有替代方案的產業,而非氫能巴士等應用領域,並呼籲各國透過公共採購、財務誘因與基礎設施布建,加速綠氫市場化腳步。

將視角拉回台灣,行政院近期也將正式核定 NDC 3.0 目標,並預計於本週向國際發布。趙家緯表示,依據最新氣候情境推估,若台灣2035年僅減碳38%至40%,2050年最多只能達成約80%減量,難以如期實現淨零目標;2035年減量至少須提升至52%才符合淨零路徑。在電力結構上,再生能源占比也需提高至60%以上,其中屋頂型太陽能必須充分發揮30GW的裝置潛力;離岸風電設定的18GW目標雖符合路徑需求,但目前區塊開發3-3尚未啟動,達標仍有難度。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舉辦「COP30氣候峰會前記者會」,邀集學者解析COP30重要議題。(圖片來源: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舉辦「COP30氣候峰會前記者會」,邀集學者解析COP30重要議題。(圖片來源: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氣候調適資金不足,學者籲建立「跨部門整合平台」

依據2024年COP29結論,各國已就新集體量化目標(NCQG)達成共識,至2035年對發展中國家的融資規模需達1.3兆美元。同時也通過《巴黎協定》第6條,建立由聯合國監管的國際碳交易體系,外界預期COP30將完善碳市場規則,加速氣候資金投入。

只是川普上任後,美國氣候政策轉向保守,台灣綜合研究院研究九所所長顏婉庭指出,美國公部門不論在國內綠能補助,或是對國際綠色資金的承諾均有縮減。儘管如此,歐盟、日本、韓國與中國仍維持淨零目標,她研判短期投資動能勢必受壓抑,但由於市場機制與相關標準已大致成形,長期結構仍會穩步推進。

顏婉庭引用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CPI)最新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氣候資金已達1.9兆美元,其中私部門貢獻已經超越公部門。氣候資金仍呈持續成長趨勢,2021年至2023年年均投資增幅達26%;若維持此成長速度,至2028年有望逼近1.5°C升溫控制目標所需的資金水準。她表示,要加速氣候資金流入,必須讓目前66%高碳排資金轉移至低碳投資、氣候資金。

2023年氣候資金總額達到1.9兆美元,私部門氣候資金已超過公部門。(圖片來源:台灣綜合研究院)

2023年氣候資金總額達到1.9兆美元,私部門氣候資金已超過公部門。(圖片來源:台灣綜合研究院)

相較於減碳投入,全球氣候調適資金更少也更分散。台灣大學生物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童慶斌表示,在談國際共同目標之前,先需反問國內能否攜手。他建議成立「跨部門整合性平台」,將科學基礎資料轉換成支援行動,將氣候危害資訊轉換成可用的調適知識。

氣候調適涉及跨領域與跨層級決策,童慶斌認為,唯有建立跨部門整合平台,讓部門、中央到地方的資料跟工具互連,打破資訊孤島,才能解決危害資訊不足問題。此外,考量調適行動需要大量資金,在公共預算有限的前提下,應透過影響力投資等方式導入民間資本,並建置檢核機制,讓金融業能掌握風險依據、提高投資意願。

童慶斌強調,目前氣候調適最大的缺口是資料標準不一、缺乏共享與量化機制,導致風險評估與調適行動之間斷鏈。要推動調適投資規模化,關鍵在於打造從「從風險評估、調適設計、成效量測、金融對接」的完整閉環,才能真正提升韌性、降低損害。

延伸閱讀》COP30倒數》巴黎協定十週年、碳市場拚落地,5大看點攸關巴西氣候峰會成敗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