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與智利簽署碳權協議,為未來抵銷碳排鋪路。(圖片來源: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
為擴大碳權來源、增加抵換選項,新加坡近期積極拓展國際碳權合作夥伴,一週內相繼與秘魯和智利簽署協議。政府也預告將在年底前啟動新一輪海外碳權採購標案,希望透過多元途徑爭取高品質碳權,以降低市場不確定性。
聯手智利發展碳權計畫,專家點名投資離岸風電
自去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通過《巴黎協定》第6條後,各國可透過跨國碳權合作實現國家自定貢獻(NDC)。新加坡也加快布局,今年已與智利、秘魯及不丹共3個國家簽署雙邊協議,未來可從這些國家購買碳權,以抵銷自身部分排放、達成氣候目標。
新加坡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部長傅海燕(Grace Fu)表示,該協議不僅有助新加坡減碳,也能為智利帶來氣候資金,她也鼓勵私人企業積極參與。根據現行規定,需繳交碳稅的企業可透過協議購買碳權,用以抵銷最多5%的應稅排放量。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碳金融與市場專案小組負責人馬諾卡拉(Rueban Manokara)指出,智利的離岸風電、綠氫、造林與再造林都是值得投資的碳權計畫,其中離岸風電因建置成本高,得依賴更多外部資金才能推動。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目前智利再生能源發電占總發電量約55%,吸引眾多大型開發商進駐,積極投入風能與太陽能建設,為碳權市場帶來可觀機會。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專家認為,智利的離岸風電、綠氫、造林與再造林都是值得投資的碳權計畫。(圖片來源:iStock)
星國力拚碳交易樞紐,年底前擬再推採購標案
截至目前,新加坡已與5個國家簽署碳權協議,並正與包括馬來西亞、柬埔寨、哥倫比亞在內的15國進行磋商。由於新加坡地狹人稠、再生能源發展空間有限,新加坡積極透過碳權作為實現淨零目標的方案之一。
此外,新加坡政府也透過招標方式購買碳權,標案聚焦「以自然為本」的碳權項目,每案須至少提供50萬噸碳權。首輪招標已於2月中旬截止,共吸引17家供應商投標,報價每噸介於19至41美元之間(約新台幣620元至1,351元)。
除了抵銷碳排,新加坡也致力於成為碳權交易中心。根據經濟發展局(EDB)估算,碳權產業有望為新加坡創造高達56億新元(約新台幣1,369億元)的經濟效益。政府並計劃在年底前推出新一輪碳權招標案,持續強化在全球碳交易市場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