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 Asia今(30日)議程聚焦在國際政策與再生能源局勢變動影響。(攝影:莊閔茜)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迅速發展,亞太地區資料中心用電需求持續攀升。但全球政經局勢變動快速,從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到美國川普政府可能帶來的政策轉向,都對市場投資環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今(30日)新加坡「2025再生能源市場亞洲研討會」(Renewable Energy Markets Asia, REM Asia)上,與會專家指出,再生能源市場變動劇烈,唯有穩定的政策框架,才能建立穩定的金流,並保障需求方的投資意願。當前市場普遍面臨供需失衡,政府角色顯得尤為關鍵。
CBAM帶動亞太綠電採購,AI資料中心再推升需求
今年REM Asia研討會聚焦影響再生能源市場的多項國際政策,包括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範疇二指引、再生能源組合標準(RPS)和躉購電價計畫等。
其中,CBAM為最受矚目的政策之一,已促使中國、越南與泰國導入碳定價制度,並推動企業綠電採購。相較之下,台灣、韓國與新加坡雖擁有穩定基礎設施,但仍面臨市場相對封閉、再生能源供應不足,以及各自特殊的再生能源憑證(REC)制度等挑戰。
創新解決方案公司REDEX營運長李志勇(Chee Yong Lee,音譯)指出,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資料中心及AI應用的迅速擴張,推升了電力需求。雖然這2年相關投資明顯增加,但綠電價格仍偏高,成為企業推動減碳的阻力之一。
針對未來的CBAM對接,全球碳權與綠電憑證交易公司CnerG全球市場主管凱特羅(Kate Roh,音譯)點出,首先要先做好碳盤查,拓展減碳策略,減少碳排愈多,受到CBAM影響就愈小,或是降低碳排強度至符合CBAM標準,且從原材料到運輸,所有生產階段的碳排放都應該要被衡量,才可以成為有歐盟競爭力的供應商,「供應鏈減碳程度愈好就會愈好過,因此才需要攜手減碳。」
凱特羅提到,透過使用再生能源、購電合約(PPA)與碳捕捉(CCUS)等方式可以用來抵減CBAM,但是產地證書計畫(GO)、再生能源憑證(REC)等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認證與自願性碳權將無法被認可。
只是目前市場上再生能源需求大,再生能源業務變動快,包括「全天候無碳能源」(CFE 24/7)實時追蹤要求、美國川普退出《巴黎協定》等都影響市場。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購電協議(PPA)標準,如何整合與布局也是挑戰。李志勇點出,應該要發展成穩定的金流,政策要一直支持需求方,市場長期都有供不應求問題,但市場往往不容易開發。
電網投資是再生能源佈局不可或缺的一環。(攝影:莊閔茜)
東南亞綠色金融框架發展,左右能源轉型進程
再生能源開發離不開金融支持。資產管理公司Brookfield再生能源與轉型事業資深副總裁蓋齊(Stefano Ghezzi,音譯)指出,東南亞是一個龐大的能源需求引擎,受惠於經濟發展、人口增加與製造業擴張,對潔淨能源的需求也隨之上升。
但蓋齊強調,推動能源轉型的關鍵不在補貼,而在於建立一套具備可融資性、可投資性的政策與監管框架,為市場提供穩定的投資環境。他點出,確保電網足夠強大,才可以減少投資的風險,開發商也需要藉由與在地合作了解當地制度跟法規。
在推動再生能源投資上,星展銀行透過「過渡融資」來建立低碳跟抵抗氣候經濟活動和行動,同時減輕鎖定碳密集型資產的風險,並解決社會公平問題,透過明確表示對轉型計畫的期望、野心標準、目標跟揭露資訊,確保透明度跟永續目標一致性。
能源轉型顧問公司Allotrope Partners也推動「綠化銀行」(Greening the Banks)倡議,與菲律賓、越南等地的在地金融機構合作,分享經驗並推動綠色金融發展。
Allotrope Partners東南亞專案經理瓦爾德拉瑪(Samantha Valderrama,音譯)指出,「綠化銀行」計畫針對銀行、監管機構、開發商及民間團體提供諮詢,不僅協助本地銀行建立再生能源專案的融資管道,也協助政府完善永續金融政策架構,同時提升中小型開發商的專案成熟度與可融資性,加速再生能源專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