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CESSARY》與「綠能暨永續發展聯盟」(GESA)30日舉辦「碳權與新能源戰略高峰論壇」。(攝影:莊閔茜)
當台灣綠電供給受限時,再生能源售電業與儲能扮演調節的角色將更關鍵。新能源與碳市場資訊平台《RECCESSARY》30日攜手「綠能暨永續發展聯盟」(GESA)在台灣智慧能源週舉辦「碳權與新能源戰略高峰論壇」,再生能源售電業怡和綠電分享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售電業市場突圍,協助中小企業購買綠電;聯合再生能源則針對表後儲能市場現況與未來提出觀察。
綠電交易集中、供給有限,怡和綠電助中小企業購電
根據經濟部能源署資料,台灣售電業已經來到112家,乍看之下是前景風光明媚的新興產業,但怡和綠電副總經理田明昌表示,現在正面對少數企業大宗交易、供給量不足、價格彈性低等挑戰。
田明昌表示,現在台灣正面對離岸風電卡關、大型太陽能案場無法開出,以及土地取得、環評等再生能源供應端挑戰,在躉購費率(FIT)未退場前綠電價格亦較無彈性,用戶端綠電買家也集中在10家企業,結構單一缺少多元買主。他認為,「應該要幫助中小企業獲得交易門票。」
中小企業為獲得國際供應鏈訂單,綠電需求快速增加,田明昌認為,多元化、客製化與數位化服務已經是再生能源售電業必備技能,怡和綠電盼透過AI結合金融的商業模型,最佳化轉供能力,曾創下全台灣單一公司單月供電量超過140MW(千瓩)的紀錄。
田明昌表示,「怡和綠電的綠電超商是台灣第一家落實信託機制的售電業,確保每一筆交易都進入信託,提升綠電交易的透明度與安全性。」通常買方害怕賣方無法如期供電、賣方則擔心買方跑掉,資訊不對稱容易導致市場上流動性不足,信託機制作為第三方擔保,能夠降低中小企業所面臨的風險。
在再生能源供應有限、用戶端集中的背景下,田明昌指出,售電業扮演風險緩衝的角色,企業早進場可降低綠電上漲風險;對於電廠持有者來說,土地、環評限制預料將愈來愈嚴格,躉購費率退場機制也不明確,極端天氣愈演愈烈,「可先藉由短期購電協議(PPA)轉供來降低風險。」
不過,未來挑戰仍在於再生能源的供給。田明昌指出,雖然綠電是剛性需求,但在再生能源比例偏低狀況下,許多企業仍在觀望。他表示,綠電價格由供需決定,唯有供需平衡才能達成均衡,而台灣當前最大問題仍在供給端,這是必須思考的挑戰。
怡和綠電副總經理田明昌認為,售電業扮演風險緩衝的角色,可降低電廠持有者、綠電需求方的風險。(攝影:莊閔茜)
儲能助攻能源轉型,穩定供電、避免超約罰款
隨著企業對營運穩定性的重視,表後儲能市場逐漸受到關注,聯合再生執行長張為策看好3大表後儲能的發展機會:電網挑戰、成本壓力、政策與ESG。
未來不同產業皆面對到穩定、永續與獲利共同挑戰,張為策認為,除了高科技、電子產業需要儲能系統,穩定產業園區電壓、供電,對於傳統產業或中小企業來說,儲能也能協助冷凍設備、冰箱等高用電設備減碳,傳統緊急發電機頂多支援一小時,儲能可以提供更久的備援。
目前聯合再生在表前儲能、表後儲能都有實際案例。張為策指出,表後儲能對企業來說,可以用於節費、抑低用電避免超約產生罰款,透過用儲能跟能源管理系統(EMS)將可以警示業主並控制電力自動補上。「有工廠原本每年需繳交500到600萬台幣罰款,設置儲能系統後年罰款金額降至80萬以下。」
另一方面,儲能也可以協助電力價值化。張為策認為,台電電網韌性需要強化,有時也需支援台電,「表後儲能已逐漸扮演表前儲能的支援電網特性,藉由需量反應、節電、避免超約罰款3大優勢,聯合再生台南場區的4MWh(百萬瓦時)表後儲能預計首年效益1,000萬元。」
但未來表後儲能要擴大規模,還需要政策、金融產業的支持。張為策提到,表後儲能目前僅能「自發自用」,現行電業法不允許廠商將便宜時段儲存的電,在用電尖峰時段售出,且儲能設施也僅能自用,不能與他廠分享,更限制使用效率並阻礙微電網、虛擬電廠等概念推動。
未來若要加速推動再生能源,張為策認為,經濟部先前也祭出淘汰老舊光電板、推動1千平方公尺屋頂強制設置太陽能等規定,但能否落實是一大挑戰。當今社會對綠電觀望,比起光電業者、公協會出來呼籲,由主要綠電用戶來發聲,將會更有效益。
聯合再生執行長張為策看好未來台灣表後儲能商機,稱可助力企業節費、減碳與電力價值化。(攝影:莊閔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