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中國為菲律賓綠領人才「造血」 擴展仍須財政支持

EN

「一帶一路」技術人才培訓計畫惠及參與國家的再生能源領域,擴大規模還需要資金支持。

2023年9月,一群來自菲律賓的「新能源工程」學生在甘肅省酒泉職業技術學院外。圖片來源:亞洲氣候行動者組織

「我希望三年後我能成為一名再生能源工程師,利用我在中國學到的技能,為菲律賓的能源轉型做出貢獻。幫助解決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氣候危機。」李和娜(英文名: Princess Agnila) 說。

18歲的李和娜是今年來中國接受再生能源工程師培訓的18名菲律賓學生之一。這個為期三年的培訓計畫由位於馬尼拉的亞洲氣候行動者組織(People of Asia for Climate Solutions,簡稱PACS)和幾個菲律賓當地的環保組織共同實施。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已經走入第十一個年頭。相較於海外投資和基礎建設,中國與菲律賓這樣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技術和人才培訓交流項目,並不為人所知。

「再生能源」留學生

2023年秋天,18名菲律賓學生抵達中國,在甘肅省酒泉職業技術學院開始了新能源工程的課程。

這些被選中的學生年齡從17歲到22歲不等,包括李和娜共有四名學生來自塔克洛班(Tacloban City)。塔克洛班在十年前曾是颱風海燕的首批登陸地,因此成為了災害的重災區,這幾位孩子透過親身經歷認識到了氣候變遷的嚴峻性。

菲律賓擁有7000多個島嶼,這種獨特地理環境容易受到氣候變遷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如颱風和洪水。同時,許多島嶼擁有強勁的風力和充足的陽光,並具備發展風能和太陽能的巨大潛力。

近年來,菲律賓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再生能源發展的法案和政策。 2021年,菲律賓能源部發布了國家再生能源計畫(2020年 - 2040年),明確了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其總發電量的比例到2030年達到35%,到2040年達到50%的目標。

智庫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Energy Economics and Financial Analysis,簡稱IEEFA)預計,到2030 年,菲律賓將創造超過35萬個再生能源就業機會。 IEEFA 的估計是基於每個行業每千瓩(per-megawatt)的就業人數,例如地熱在建設過程中每千瓩需要25個人。

在應對氣候變遷和發展再生能源的雙重訴求下,這群留學生通過了精心選拔。他們在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STEM)科目中表現出色,顯示出了對這些領域的濃厚興趣。此外,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也是一個重要的篩選條件,計畫更傾向於選擇那些來自貧困家庭、沒有機會自費出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

PACS創辦人王曉軍表示,想要在中國與氣候脆弱國家之間架起一座橋樑,除了投資風電場和太陽能項目,培養當地再生能源人才也至關重要,這樣這些國家才能具備「自我造血」的能力。

這三年的訓練將採用中文授課,學生需要克服語言障礙。儘管他們在菲律賓上了幾個月的語言班,但目前仍未達到課程所需的語言水準。李和娜表示,最初他們試著與中國學生一同上了幾天專業課,卻發現難以跟上進度,因此現在轉而參加全日制中文課程,先著重學好語言,再進行新能源專業課的訓練。

從菲律賓到酒泉

酒泉職業技術學院位於戈壁沙灘,是中國風光資源儲量最豐富、開發條件最優越的地區之一。校外是國家風電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校企合作下的實習、見習等交流已成為常態,院校內有一個10.1千瓩太陽能發電生產性實訓基地,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

「來到中國後,我不僅面臨著文化差異的挑戰,甘肅的氣候和菲律賓完全不同,乾燥且溫差大,剛開始很難適應。但在這裡待了一個多月後,我們正在逐漸適應並融入」李和娜說。

2023年4月,中國甘肅省涼州區戈壁沙漠邊緣的太陽能發電場。圖片來源:Fan Peishen/Alamy

她補充道,全日制的中文課程將持續一整年,同時還需上體育課、美術課和書法課。一年後,學生將選擇自己的專業,大多數菲律賓學生選擇了風能或太陽能,而她打算專攻風能領域。不過,他們對具體課程內容了解有限,知道以後有機會參與實作項目,但細節尚不清楚。

PACS目前正在和中國其他大學磋商,期待未來能招募更多菲律賓和其他「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到中國來學習再生能源技術。王曉軍希望學生們透過該計畫接受培訓後能夠回到各自的國家,然後利用所學技能和知識幫助自己的祖國建成兼具氣候友好及氣候韌性的國家。

但推動這個教育計畫並不容易。據了解,計畫的主要資助來自該學院,學校提供了全額學費減免以及覆蓋生活費的獎學金,這使得學生可以在學校裡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PACS在其中扮演著連結學生與學校的橋樑角色,包括招募學生、幫助學生取得簽證、對他們做行前訓練等。

王曉軍表示,菲律賓有人口販賣的問題,不少家長聽到送孩子去國外讀書都有些疑慮,尤其是聽說是免費的,更增加了他們的懷疑。他花了很大時間和精力去說服孩子的家長和老師,最後獲得了他們的同意。不過,孩子們聽到這個計畫通常都很興奮,躍躍欲試。

能力建構「一帶一路」

不僅是菲律賓,中國已經給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了再生能源的「能力建設」。

早在2016年,中國教育部訂購了《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鼓勵高等院校、職業院校和民間機構與沿線各國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合作交流,這項方案得到了地方政府、院校和民間機構的積極回應。

同年,「中埃再生能源國家聯合實驗室」在埃及揭牌,致力於為埃及建置太陽能光電工程體系,培養技術人員。 2018年,中阿清潔能源培訓中心成立,中國為阿拉伯國家聯盟成員國的技術人員、能源企業的管理人員和相關官員進行太陽能、風電、智慧電網等領域的培訓。

同時期出現的標誌性項目,還有在天津開展的「魯班工坊」,這個培訓項目由天津的職業院校和目的地院校共同建設,已在全球20個國家開設有21處,共有超過一萬人參加培訓,課程涵蓋高鐵動車組、農業機械化、新能源、電氣自動化和工業機器人等領域。

而酒泉職業技術學院除了引進18位菲律賓學生外,也與蒙古國政府簽署協議,為蒙古國培養20名農業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的留學生。

海外的基金會更希望去資助立竿見影的項目,例如多少個千瓩的煤電關掉。
- 王曉軍,亞洲氣候行動者組織

儘管這些培訓計畫受到了目標國學生的歡迎,然而計畫的資金來源持續穩定,才能夠實現人才培養的長期目標。

王曉軍坦言,PACS的培訓計畫面臨募款的難題。雖然酒泉職業技術學院減免了學費並提供了獎學金,但是在菲律賓的一些前期準備工作,如中文課程、護照簽證、體檢、保險和機票路費等,每個學員的費用基本上在人民幣5000到6000元左右。還有許多非常零碎的費用,例如學生要過冬的衣服鞋帽等,都是由他以前工作過的一些組織和前同事資助的。

「海外的基金會更希望去資助立竿見影的項目,比如多少個千瓩的煤電關掉、多少個千瓩的再生能源上馬、推進了一些相關政策的出台等,而不是這樣一個需要多年的耐心等待的教育項目。」王曉軍遺憾地表示。

無論是政府主導或由民間組織主導的再生能源技術培訓項目,補貼經費能夠持續多久、培訓的效果如何,其可持續性仍有待觀察。

在王曉軍看來,年輕一代擁有巨大的潛力來推動永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遷,提升他們的技術能力就是賦予他們解決環境挑戰的工具和資源。即使缺乏外部資助支持,他也將繼續推動PACS。

他說:「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我們會考慮減少資助學生的數量,但這不會損害培訓計畫的長遠意義和影響。當然,我更希望這些學生畢業工作後能夠延續這份希望,資助其他學生,讓應對氣候變遷的概念和實踐得以傳承。」

人才缺乏,不只是菲律賓

近年來,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人才短缺問題逐漸凸顯。

菲律賓勞工和就業部(DOLE) 估計該國缺少100萬名建築工程和施工行業的熟練工人。由於缺乏合格的申請人和人才流失, 「電廠維護工程師」被列為該國難以填補(hard-to-fill)的職業。

菲律賓電力巨擘Aboitiz Power的首席人力資源長馬路·伊諾弗雷(MaLu Inofre)近日表示,影響勞動力短缺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雇主尋求的技能類型從傳統能源項目轉向再生能源領域。而培養一支能夠確保菲律賓能源安全、可負擔性和永續性的勞動力隊伍至關重要。

菲律賓不是個例。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和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最新報告,2022年全球再生能源就業人數已達1,370萬人,相較於2021年增加了一百萬人。

全球而言,再生能源就業機會成長很快,缺口也很大。

麥肯錫2022年的一篇文章預測,從現在到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產業將需要額外110萬名藍領工人來開發和建造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廠,並另外需要170萬名工人來運作和維護這些工廠。這包括建築工人、電工和操作工程師。

王曉軍希望5至10年後,這些來中國接受教育的菲律賓學生們畢業後能夠擔任企業的研發人員或能源工程師,為當地再生能源轉型做出貢獻。 「同時我希望這個培訓計畫能為中國和一帶一路國家在氣候變遷領域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想法和可能性。」他說。


※本文原刊載於中外對話2024年1月18日〈中國為菲律賓可再生能源“造血”〉。

相關主題
美國選定菲律賓作為東南亞民用核電基地,當地能源業者磨刀霍霍搶攻市場
菲律賓銀行攜手氣候科技新創 推動家用太陽能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