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iStock)
馬來西亞碳交所(BCX)將於7月25日拍賣首批當地產生的碳信用,除了宣示產品範圍不再限於國際碳信用,也是首次將「以自然為本的碳信用(碳權)」(nature-based carbon credits)當作交易主體。
不過長期來看,馬來西亞發展碳信用市場,將面臨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兩難及碳信用品質的難題。
來自熱帶雨林保護計畫,通過Verra碳驗證標準
該碳信用是來自沙巴州的瓜末(Kuamut)熱帶雨林保護計畫,旨在保育及恢復東革(Tongod)與京那巴當岸(Kinabatangan)地區的雨林,面積約8萬3,381公頃。該計畫在今(2024)年3月,通過Verra碳驗證標準,被認可為經認證的碳單位(Verified Carbon Units, VCU),預估每年可減少8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量。
馬來西亞證券交易所執行長莫哈末烏瑪(Datuk Muhamad Umar Swift)透過聲明表示,有鑑於該國在自然與技術為本的碳信用上有龐大潛力,希望這次拍賣能喚起國內外企業的興趣,吸引更多碳信用計畫的投資。
沙巴州的瓜末熱帶雨林保護計畫。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馬來西亞發展碳信用市場,陷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兩難
不過,如何在經濟與環境上取得平衡面臨挑戰,特別是馬來西亞經濟對於棕櫚油產業高度依賴。馬來西亞能源基建公司「雲升控股」(Yinson Holdings Berhad)永續發展負責人雷納德(Renard Siew,音譯)在東南亞評論網站《Fulcrum》撰文指出,馬來西亞的森林覆蓋率約55.3%,能產生的碳信用價值高達10億美元(約新台幣321億元),但受限於種植棕櫚樹而難以實現。
此外,雷納德也認為,馬來西亞在缺乏碳稅制度的情況下難以為碳定價,目前以自然為本的碳信用價格慘淡,徘迴在每噸1.5美元(約新台幣48元),相較於2019年落在8至9美元(約新台幣257至289元)落差甚大,主要因為碳信用的可信度與有效度持續受到質疑。換言之,馬來西亞在經濟對伐木的依賴與碳信用價值被低估,成為發展碳信用市場的2大難題。
馬來西亞碳交所成立於2022年,並於2023年3月完成首筆拍賣後,於同年9月正式開始運作,當時交易的前兩天,包括石油能源貿易商Vitol Asia、馬來西亞聯昌國際銀行(CIMB)等10家企業參與,一共交易1萬6,500個碳信用,但之後市場並不熱絡,根據官方網站顯示,過去一周沒有交易任何碳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