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碳封存商機3》北海成碳封存大本營,先行者挪威、丹麥怎麼做?地底環境風險一次看

EN
加入收藏

Sleipner 海底油田

為於北海的Sleipner海底氣田每年捕獲並封存約100萬噸二氧化碳。(圖片來源:Equinor ASA

身為產油大國的馬來西亞,過去透過碳封存技術增加石油採集賺取外匯,如今在全球邁向能源轉型的時刻,碳封存搖身成為備受關注的減碳技術,馬來西亞政府更已推出專法強化發展。《RECCESSARY》推出「大馬碳封存商機」專題系列報導,分析馬來西亞在該領域的優勢及挑戰,也整理其他國家先行者的現況,作為台灣未來發展參考及借鏡。

 

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是實現淨零轉型的重要技術之一,對於高度依賴化石燃料的台灣而言,更是轉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國際上已有多國積極投入CCUS計畫,台灣可借鑑挪威、丹麥等先行者的經驗,學習推動碳封存的實務作法及相關環境風險管理。

北海成碳封存熱點,挪威、丹麥布局多年

CCUS背後技術複雜,從即時捕捉工業碳排放,到安全輸送、以及最終的長期儲存或再利用,每一處都需要嚴格控管,避免捕捉到的二氧化碳逸散至大氣。

目前國際CCUS商業運轉集中在北歐,挪威在1996年啟動的Sleipner海底油田計畫,為全球第一個運轉的碳封存設施,每年封存約100萬公噸二氧化碳,注入到北海鹽水層中進行長期儲存,啟動至今已經運行近30年;隨後挪威也在2008年啟動碳封存計畫 Snøhvit,自啟用至2019年已經封存650萬噸二氧化碳。

另一個國家丹麥則端出政策誘因鼓勵發展CCUS,不僅列入實現氣候目標的重要工具,也敞開雙臂歡迎想投入CCUS的企業,丹麥祭出碳捕捉與封存(CCS)基金,今年基金金額高達287億丹麥克朗(約新台幣1,315億元),約有16家公司報名,最終將選出10家企業。 

丹麥從2020至2022年期間投入共375 億丹麥克朗(約新台幣1718億元),期望透過支持CCUS來實現減碳320萬噸目標,預計2030年起CCS 基金將幫助丹麥每年減少230萬噸碳排量,相當於丹麥年碳排5%左右。

北海成為歐洲碳封存的集中地,由於早期開採石油與天然氣,有許多經詳細地質調查的枯竭油田與氣田,因有足夠的相關基礎設施,條件適合發展碳封存。

CCUS技術也可確保油氣產業公正轉型,提供油氣專業人員另一個永續就業的機會。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若電力業發展CCUS不如預期,為達成長期氣候目標,許多燃煤發電與燃氣發電將被迫退役,導致大量發電設施提前退休與資產擱淺的風險。

此篇為訂閱會員
限定內容
深入解析全球新能源和碳市場脈動,掌握產業趨勢的關鍵視角。
立即加入 RECCESSARY,解鎖完整文章與更多專屬內容,與淨零轉型同行。
立即加入會員,開啟你的國際視野
世銀2025碳定價報告》全球實施制度增至80個、覆蓋28%排放,報告3大重點一次看
IEA能源投資報告》光電、核能吸金,電網投資落後成隱憂!一文整理3大重點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