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能源運輸建築
2025-10-22
全球航運碳定價機制生變!IMO淨零框架延後一年,產業該如何善用空窗期?【分析】
經過數日激烈談判,國際海事組織(IMO)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MEPC)於10月17日表決決定,將「淨零框架」(Net-Zero Framework, NZF)的討論延後一年。在這段政策空窗期中,產業該如何應對成為接下來的關鍵課題。
2025-10-22再生能源2030年拚3成,能源專區如何解決「風光瓶頸」?專家揭突破關鍵【分析】
經濟部上月26日公布「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展望未來十年的用電需求評估跟電源開發規劃,預估未來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約落在1.7%、再生能源目標2030年達30%。然而目前台灣再生能源占比僅11%,太陽能、離岸風電發展雙雙遇上瓶頸,要如何迎頭趕上?
2025-10-21東協布局SMR低碳商機!新加坡組核能專案小組,越南擬首度開放民間投資
東南亞各國對發展核能日益重視,新加坡近期正審慎評估將核能納入國家能源結構的可能性,目前已在能源市場管理局(EMA)與國家環境局(NEA)成立核能專案小組,評估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等先進核電技術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已決定重啟核電的越南,也有意開放私人企業參與SMR研發。若提案順利通過,將為越南的低碳能源發展寫下新里程碑。
2025-10-21台灣全時無碳電力報告出爐:5%用電需求達CFE80可省255億元,點名3種綠能是達標重點
繼RE100之後,全球正邁向難度更高的24/7 CFE(全時無碳電力)目標。為評估台灣的可行性,英國非營利機構TransitionZero今(21日)發布「台灣全時無碳電力的系統級影響報告」,指出若2030年台灣電力需求中的5%能在逐時(24/7)基礎上,以無碳電力(CFE)供應其80%的負載,每年可減少約500萬公噸碳排,並節省高達新台幣255億元,成本比現行電價還低。
2025-10-21熙特爾9月營收衝上5.91億創新高,自製電池、EMS雙引擎推進海外儲能布局
熙特爾在2025年9月營收爆發,單月營收達5.91億元新台幣,較8月大增約9倍、年增高達12倍,創下公司成立以來單月新高。本月營收暴衝的主要原因,是高雄一與高雄二E-dReg案場的電池吊掛與安裝作業進度加速,公司依「完工比例法」認列大量EPC工程收入所致。
2025-10-20水面型光電引發水質疑慮,彭啓明:將納入環評,8大面向啟動長期研究
水庫水面型太陽能板近期引發水質疑慮,環境部長彭啓明今(20日)表示,國際間已有上百座水面型太陽能案場,他國無設有環評指引,但面對社會關切疑慮,將會制定相關標準納入環評,希望年底前規定草案能出爐。
2025-10-18全球航運碳定價投票出爐!IMO減碳雄心受質疑,航商、燃料商怎麼看?
國際海事組織(IMO)於14至17日在倫敦召開會議,各國代表預計將於今(17日)正式表決,決議是否通過針對航運業的碳定價機制《淨零框架》。然而產業與專家質疑其政策不夠完善,同時還有美國在一旁大力反對。
2025-10-17東協能源部長會議登場:3大協議推進跨境電網,亞銀、世銀投3千億支持轉型
東協電網合作再邁進,東協能源部長會議(AMEM)16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登場,會中通過3項強化東協電網(APG)的區域合作計畫。就在會議前一日,亞洲開發銀行(ADB)與世界銀行集團(World Bank Group)也宣布啟動新的融資方案,承諾為東協電網注資至少100億美元(約新台幣3,067億元),支持東南亞跨境綠電基礎建設發展。
2025-10-17從醫院到資料中心,「冰電池」掀起能源管理新革命
在氣候升溫與電力需求雙重壓力下,如何兼顧「涼爽」與「減碳」成為城市與企業共同的課題。如今,一項看似復古的技術正重新登上舞台——「冰電池」。它不儲存電,而是儲存「冷能」:夜間製冰、白天融冰,將高峰用電「平移」到離峰時段。從醫院到資料中心,這場冷卻革命正悄悄展開,也揭示了能源轉型的新方向——真正的關鍵,不是製造更多電,而是讓電的使用更聰明。
2025-10-16台智電簽首個離岸風電CPPA,與法國電力蔚藍海風場敲定長期購電合作
泛官股售電公司台智電今(16日)傳出喜訊,與法國電力能源公司(EDF power solutions)旗下「蔚藍海彰化離岸風電計畫」,正式簽署首個購售電協議(CPPA),將透過創新購電平台展開長期購售電合作,加速台灣離岸風電區塊開發進展,也為企業綠電採購建立新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