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11月底正式啟動該國第一個「碳捕集與封存」(CCS)計畫,並打算利用數千個廢棄油氣儲集層擴大開發,總儲碳量上看6,000億噸,但有專家認為,印尼要成為碳封存樞紐,承擔的風險恐怕不小。
(圖片來源:印尼國家石油公司)
印尼符合CCS發展條件 但要克服技術及成本雙重考驗
雅加達一名以採礦與環境法見長的律師蘇立文(Bill Sullivan)表示,印尼國土很大,很適合發展CCS,但技術上以及使用該技術得付出的代價,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CCS一般分成兩種形式,一種是「點源式捕集」(point-source capture),將工廠及發電廠排放的氣體直接送到處理廠,將二氧化碳與其他氣體分離;第二種是「空氣直接捕集」(direct air capture),從大氣中抽取二氧化碳。兩種方法為了運輸便利,最終都需要透過高壓液化。
新加坡媒體亞洲新聞台(Channel News Asia)報導,使用點源式捕集法,從碳捕集、運送到封存,每噸約需80至150美元(約新台幣2,500至4,600元),空氣直接捕集法則需要600至1000美元(約新台幣1萬9,000至3萬1,000元),如果以印尼能源業在2021年6億噸碳排計算,至少得花480億美元(約新台幣1.5兆元)才能將所有碳封存。
印尼政府智庫「印尼碳捕集及封存中心」(Indonesia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entre, ICCSC)執行董事貝拉多納(Belladonna Maulianda)表示,印尼準備設立點源式捕集的CCS中心,已經針對爪哇島與婆羅洲進行可行性評估,「多家企業共用基礎設施及設備,也共同承擔成本及責任,應該變比較便宜」。
跨國企業看中印尼CCS潛力 當地智庫卻對開發憂心
不過,CCS過程也需要消耗大量電力,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這種「能源罰款」(energy penalty)也相當可觀,發電燃料需求可能增加13%到44%;也有批評者認為,CCS只是幫化石燃料業者爭取更多時間,生產更多石油及天然氣,也分散政府注意力,對其他更便宜且有效的減碳方式造成排擠效應。
CCS成本在短時間內難以降低,多數印尼企業都是望而興嘆,反倒吸引不少跨國企業有意在印尼進行碳封存,貝拉多納表示,印尼還沒有針對當地企業實施碳稅,也沒有其他特別誘因,CCS等於開放給外國企業,因為他們國家有碳稅,但缺少儲碳的地方。印尼智庫「經濟與法律研究中心」(CELIOS)執行董事畢瑪(Bhima Yudhistira)表示,CCS技術引起部分人士擔心,已開發國家把碳這種垃圾,丟給像印尼這樣的開發中國家。
根據全球碳捕集與封存協會(GCCSI)於今(2023)年11月公布統計數字,目前全球正在運轉中的CCS設施共有41座,其中12座分布在亞太地區,11座在中國,1座在澳洲,而亞太地區正在興建或計劃的共有54個,與2022年相比成長近2倍,其中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的卡沙瓦里(Kasawari)CCS計畫,是東南亞地區唯一一座正在興建中的案場,其餘多數分布在印尼且都仍在開發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