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台灣第一度綠電交易以來,「買不到綠電」話題持續延燒。(圖片來源:iStock)
隨著人工智慧(AI)、網路資料中心(IDC)、半導體蓬勃發展,企業對綠電的需求持續攀升,但自2020年台灣第一度綠電交易以來,「買不到綠電」話題持續延燒。《RECCESSARY》綠電研究員洪于涵認為,台灣綠電市場買賣價差較大,無法有效率地滿足市場供需,造成綠電供不應求。隨著國內外減碳政策上路,推升綠電購買需求,她提醒企業在採購綠電時,需確認綠電需求並考量品質要求、多家比價提早進行談判。
企業購電CPPA年增55%,主要集中大型買家
近年企業購電需求增長迅速,綠電需求成長主要來自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減碳壓力,距離2026年歐盟開始徵收碳關稅的時間越近,需求就越大,促使企業加速轉向綠電達成減碳目標。
台灣綠電交易市場持續擴大,洪于涵指出,截至2024年10月,交易量已突破20億度,較2023全年成長約4,600萬度;且截至今年10月,企業購電協議(CPPA)的數量已達404家,較去年成長55%。
買家數量快速成長,代表危機意識覺醒,同時也說明台灣企業對綠電市場交易制度越來越熟悉,願意加入市場,但買家分布集中在大型企業。洪于涵觀察,雖然企業購電需求增長迅速,但主要企業集中在電子、電信、銀行等大宗買家,光是台積電一家公司就買走超過40%綠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