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電力已經逐漸成為主導科技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圖片來源:iStock)
「潔淨能源的未來不再只是承諾,而是事實,沒有任何政府、產業、特殊利益團體能夠阻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日前在一場演說中強調再生能源的發展強勁,不只關乎能源與民眾的安全,更是一門「智慧經濟學」(Smart Economics)。
再生能源如今已跳脫「為了因應氣候變遷而行動」的討論框架,轉化為全球供電的重要支柱,也是企業強化競爭力的必要條件。大型科技企業早已積極投入其中,潔淨能源也逐漸成為其營運策略的一環。潔淨能源能為科技業帶來哪些優勢?《RECCESSARY》解讀未來電力的供應與成本結構,看再生能源如何重塑科技產業的發展格局。
AI推升用電需求,科技業成潔淨能源最大買家
即使面對美國川普政府遏止潔淨能源發展,仍無損企業對於低碳電力的需求,尤其是資訊與通訊科技產業更大舉投入。根據標普全球市場情報(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調查,科技與網路服務業對潔淨能源的採購量居各產業之冠,占整體市場近7成。即使在川普上任後的頭6個月內,該產業的採購量增幅仍高達12%,名列所有產業前3。
調查進一步發現,川普推動的《大而美法案》雖然收緊了綠能政策,但仍留有空間:只要在2026年7月4日前動工、或2027年底前啟用的光電與風電項目,仍可持續推進。在企業低碳能源需求不減的情況下,預期短期內將迎來一波新增產能潮。
人工智慧(AI)應用快速普及,導致科技業的用電壓力持續上升。國際能源總署(IEA)預估,到2030年美國經濟在AI資料處理上的電力消耗,將超越鋁、鋼鐵、水泥和化學品等能源密集產業的總和。由於成本與市場可取得性,再生能源與天然氣將成為資料中心供電的主力。
不過,IEA也提醒,儘管再生能源已是資料中心成長最快的電力來源,2024至2030年間年均成長率預估達22%,但屆時仍僅能供應約5成電力需求,顯示短期內再生能源仍難以取代化石燃料。所幸,科技業持續加碼對再生能源的投資,預料未來成本將進一步降低,加速能源轉型。
部分綠電成本低於化石燃料,助企業減少支出波動
從源頭成本來看,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已經比化石燃料還要低。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統計顯示,太陽能發電成本曾是化石燃料的4倍,但2024年全球公用事業等級光電的均化發電成本(LCOE)已比化石燃料低41%,風力發電更便宜達53%。隨著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未來仍有進一步下降空間。
對比再生能源成本持續下降,美國經濟顧問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分析,由於《大而美法案》大幅削減潔淨能源的投資,預估未來10年將使美國企業的能源支出增加3%至4%,相當於每年增加70億至100億美元(約新台幣2,080億至2,972億元)支出。其中一半增幅來自電價上漲,另外25%至33%則與天然氣用量與價格攀升有關。
發電成本不再是再生能源的劣勢,如今還成為企業控制能源成本、降低電價波動的選項。英國劍橋大學一項研究指出,如果歐洲國家的光電、風電能達到2030年的目標,電力市場的波動平均將降低20%,部分北歐國家的電價更有望下降逾60%。
此外,企業若持續依賴化石燃料,將面臨碳稅與碳排相關成本壓力。轉向再生能源不僅可消除這些風險,還能藉由自主發電降低電網使用成本,甚至透過碳權交易創造額外收入。在全球淨零與永續轉型趨勢下,具備再生能源發展潛力,也有機會獲得額外綠色融資。
電網成發展AI關鍵,Google推新軟體調度全球資料中心綠電
AI技術帶動的龐大電力需求,正大幅提升電力價值鏈對科技業的影響。跨國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研究發現,新加坡、阿姆斯特丹等多個城市,都因電力基礎設施不足,被迫暫緩資料中心開發。雖然強化電網建設是解方之一,但冗長的開發週期非開發商所樂見,因此縮短取得電力的時間是建立新資料中心最重要的考量。
資料中心主要零組件交貨時間比較。(圖表來源:麥肯錫)
為因應資料中心用電挑戰,美國科技巨頭Google開發一套「負載轉移」(load shifting)軟體,透過盤點全球的風電與太陽能資源,將資料中心的運作移轉至低碳電力充裕地區,兼顧減碳與電網穩定性。不過這套策略仰賴資料中心、電力公司及電網營運商密切協作。若彼此間缺乏合作,電力負載劇烈波動反而可能衝擊系統穩定,增加停電風險。
不只Google積極投入,能源公司Dominion Energy與雲端運算服務商Cirrus Nexus也正測試類似機制。Cirrus Nexus更估算,採用動態調度後,整體碳排可望較依賴單一地區伺服器減少約45%。
麥肯錫報告指出,資料中心的快速擴張,凸顯了電力與相關基礎設施的不足,為了確保資料中心的可負擔性與可靠性,加速投資勢在必行,且看好新型電力供應與資料儲存技術的未來發展。對科技業與投資人而言,若能在這波結合AI與能源轉型浪潮下找出利基市場,將能在未來市場中建立新的競爭優勢。
資料來源:Rhodium Group、IRENA、IEA、S&P、Deloitte、McKinsey、Bloomberg
※ 本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