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融業的角色不斷被放大討論,有望帶動新一波的綠色金融成長。(圖片來源:國泰金控)
金融業本身不是排碳大戶,但在減碳議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可透過投資決策與資金分配,影響各行各業低碳轉型。無論是近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還是國內迎來碳有價時代,金融業的角色不斷被放大討論,有望帶動新一波的綠色金融成長。《RECCESSARY》推出「綠色金融新商機」系列專題報導,介紹國際與台灣銀行案例與碳金融商品創新,掌握下一波的綠色金融商機。
台灣碳費正式上路,為鼓勵企業積極減碳,自主減量申請已經開跑,將於2026年正式開徵碳費。如何運用碳費資金與減碳浪潮,放大綠色金融投資影響力,《RECCESSARY》訪問國內兩家金融業者國泰金控、永豐銀行,共同剖析商機與挑戰。
迎碳有價時代,國泰助企業設永續目標、規劃碳權服務
為協助企業面對2026年排碳有價時代,國泰銀行攜手授信企業設定永續發展績效目標,鼓勵實質減碳,進而達到降低碳費衝擊。因應台灣碳權市場開展,打造「碳權交易價金信託服務」,整合收付清算機制,擔任清算行角色,積極推動轉型金融,帶動減碳行動。
隨著2024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通過《巴黎協定》第6條,全球雙邊與多邊碳交易模式已初步成形,銀行如何掌握碳權交易帶來的金融商機?永豐銀行認為,碳權抵押貸款、碳權期貨與碳權基金等多元商品,成為銀行可進一步開發的領域。
此外,銀行也看見協助企業減碳的機會。國泰早在2023年成為亞洲首個與合作CDP(碳揭露專案)商業銀行,協助中小企業客戶執行環境揭露;2024年推出亞洲首件的「永續績效連結薪轉」,根據企業自身營運與銀行訂定永續指標,達標即可享有更優惠的存款利率、每月跨行轉帳、外幣等。
永豐銀行則透過與多家盤查、能源管理業者合作組成策略聯盟,推動一站式淨零服務,藉由碳盤查、能源管理、減碳與永續方案,簡化減碳步驟協助企業制定永續轉型方案。
透過協助企業減碳、產業轉型,銀行業不僅可以拓展綠能融資業務等商品機會,隨著經驗累積,能加以強化商品架構、產業風險評估,提供更加符合產業所需的服務;同時金融業者也能有效管理範疇三投融資對象的暴險,讓資金投入具實質氣候影響的投資項目,加速達成永續金融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