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金融是各產業邁向低碳的關鍵路徑,法國巴黎銀行就推出了永續債券助企業達ESG目標。(圖片來源:Flickr/Can Pac Swire CC BY-NC 2.0)
金融業本身不是排碳大戶,但在減碳議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可透過投資決策與資金分配,影響各行各業低碳轉型。無論是近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還是國內迎來碳有價時代,金融業的角色不斷被放大討論,有望帶動新一波的綠色金融成長。《RECCESSARY》推出「綠色金融新商機」系列專題報導,介紹國際與台灣銀行案例與碳金融商品創新,掌握下一波的綠色金融商機。
綠色金融在國際間行之有年,為了加速資金流向減碳行動與自然保育,許多金融產品與商機應運而生,期望推動低碳經濟發展同時,還能達到公正轉型、氣候調適、環境多樣性等附加價值。
然而如何將金融資金有效導入低碳新興產業仍面臨諸多挑戰,有研究指出,許多大型銀行仍持續支持化石燃料等高碳排產業,加上近期川普2.0政治波動下,也有銀行退出「淨零銀行聯盟」,引發對金融業氣候承諾的質疑。
延伸閱讀》川普喊任內不蓋新風場!美國6大銀行接連退出淨零聯盟,永續行動為何掀壟斷爭議?
轉型金融、混合金融成金融業布局方向
綠色金融聽起來抽象,但實際上,為電動車、太陽能提供優惠貸款、設備汰換計畫融資、生物多樣性綠色債券等都是綠色金融商品。預計到2026年全球ESG資產管理規模將達到34兆美元(約新台幣1,088兆元)。
近年來全球綠色債券市場呈現指數級增長,每年發行額達數千億美元。金融科技公司GreenHearth聯合創辦人兼執行長巴特利(Richard Bartlett)看好其重要性,認為綠色債券和永續發展貸款滿足日益增長的永續投資需求,鼓勵公司在保持財務可行性的同時實現ESG目標。
氣候變遷急迫性增加,加上再生能源成本不斷下滑,投資人將目光瞄準永續專案,金融業更聚焦在環境永續發展,透過資金協助高碳排企業減碳,以及有助於自然環境復育、人文保育的專案。
好比2024年11月西班牙凱克薩銀行(CaixaBank)計劃到2027年籌資1,000億歐元用於永續融資。外界認為,這一轉變是意識到生物多樣性喪失所帶來的經濟風險,尤其近年西班牙面對嚴峻的極端氣候考驗。
滙豐銀行與渣打銀行等大型銀行也已制定森林砍伐政策與循環經濟承諾,預計2025年有望成為全球自然金融的關鍵推手;因應發生自然災害、傳染病等造成的財產損失、人員傷亡風險,瑞士再保險公司也發行巨災債券(catastrophe b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