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新商機1》碳權保險、混合金融是什麼?金融業成產業永續推手,下一波浪潮在碳金融?

加入收藏

(圖片來源:iStock)

金融機構在淨零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圖片來源:iStock)

金融業本身不是排碳大戶,但在減碳議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可透過投資決策與資金分配,影響各行各業低碳轉型。無論是近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還是國內迎來碳有價時代,金融業的角色不斷被放大討論,有望帶動新一波的綠色金融成長。《RECCESSARY》推出「綠色金融新商機」系列專題報導,介紹國際與台灣銀行案例與碳金融商品創新,掌握下一波的綠色金融商機。

手握資源的銀行,不只可以決定把錢借給誰,還能夠影響產業的減碳與永續發展,這股綠色金融浪潮正在全球發酵,許多國際銀行紛紛調整貸款、投資策略和產品供應,盼更符合ESG(環境、社會、治理)標準。

加上隨著碳有價時代來臨,碳權被認定為具經濟價值的存貨,衍生出更多碳金融產品,如碳權保險、信託、碳權基金,成為新的投資標的。究竟銀行如何驅動產業減碳?碳資產商品有哪些發展機會?

金融業碳排以範疇三為主,可透過資金引導企業減碳

在這波全球淨零減碳趨勢,金融業減碳重點不只是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而是在金融產品服務、投融資與保險活動相關的「範疇三排放」,其中金融業範疇三的碳排放占比高達9成以上。

過去台灣綠色金融多推動綠色投融資、發展綠色債券等政策,又或是鼓勵金融機構簽署遵循自願性綠色投融資準則,但為達成《巴黎協定》的減碳目標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近年來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已逐步透過政策引導強化金融業資訊揭露。

金管會自2017年陸續推動「綠色金融行動方案1.0」,並於2020年8月及2022年9月接續推動2.0及3.0,到了2024年10月,最新版本也從綠色金融擴展至「轉型金融」,透過金融業鼓勵企業減碳,並將資金有效地導引至淨零轉型中的企業或專案。

過去水泥、鋼鐵、肥料與電力業尚未符合「綠色」標準,往往無法獲得綠色金融支持。政府為了協助這些產業轉型,鼓勵銀行業及保險業將企業自主減量計畫、自願減量及抵換專案納入投融資評估,透過與企業議合,向投資對象或授信客戶溝通提出經營、ESG訴求,一同轉向節能減碳。

 
此篇為訂閱會員
限定內容
深入解析全球新能源和碳市場脈動,掌握產業趨勢的關鍵視角。
立即加入 RECCESSARY,解鎖完整文章與更多專屬內容,與淨零轉型同行。
立即加入會員,開啟你的國際視野
圖解歐盟永續綜合簡化套案:企業永續監管要求為何放寬?CBAM、CSRD、CSDDD調整有哪些?【分析】
印尼碳排總量管制來了!4大高碳排產業率先納管,預計2027年正式上路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