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是歐盟能源轉型的核心,但對環境是否造成負擔仍有不少質疑聲浪。最近歐盟委員會宣布,該會的研究員將利用2016年研發的量化方法,盤查太陽能光電模組的在歐盟製造的碳足跡,確保業者在採購、製造、使用及報廢光電模組時,都能謹慎對待環境。未來,碳盤查的研究結果將成為太陽能業者脫碳的規範方針,命名為「生態化設計指令」(Ecodesign Directive)。
生態化設計指令的盤查範疇為B2B,俗稱「搖籃到大門」,也就是計算太陽能光電模組從製造到運輸階段的碳足跡,不包括最終的產品配銷、零售、消費者使用以及處置。
盤查方法分九大步驟,包含「生命週期評估」(LCA)的熱點分析,確定光電模組在哪些階段對環境的影響最甚。製造和營運過程中所使用的水和其他資源,也會一併納入熱點分析。
接著,再依據改編後的「產品環境足跡類別規則」(Product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Category Rules, PEFCRs),計算光電模組從生產到進入市場的碳足跡,生產和運輸的階段尤其重要。在計算出最終結果之前,會針對光電模組的矽成分、發電量和用電成分執行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檢視研究結果是否會在某些操作條件下而改變。
接著,進入分析研究結果和諮詢權益關係者的階段,最終才會確定碳足跡規範。研究人員提議,依照特定或通用的量化規範,針對太陽能模組的碳足跡設立最大門檻值,並要求製造商提供碳足跡訊息,公告在能源標章或是產品說明書。
今年四月,歐洲議會議員才批准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進口到歐洲的碳密集產品徵收碳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