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能源專家卡伯格認為,能源決策應考量核能的隱性成本,尤其核災可能帶來的社會、經濟衝擊。(圖片來源:Pixabay)
核三重啟公投將於23日登場,5場電視辯論焦點皆圍繞在能源安全與供電穩定。瑞典前能源署署長、再生能源研究所執行董事會主席的卡伯格(Tomas Kåberger)今(18日)出席線上論壇時指出,社會最終追求的是「安全穩健的電網」與「可負擔的電力」,因此他認為重點應放在在地化、去中心化發展,透過再生能源建立更分散的供電模式。
集中式電廠成戰時目標,卡伯格:分散式能源更安全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今邀請卡伯格談能源安全觀點。卡伯格指出,對日本、台灣等高度依賴進口的國家而言,供電來源的穩定性是關鍵,無論石油、燃煤、天然氣或核能,都需要依靠進口,高度仰賴國外資源就會有風險。
卡伯格表示,一旦建置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設備,就能減少對進口燃料的依賴。雖然風光屬於間歇性能源,但隨著鋰電池成本因大規模生產而快速下降,儲能已能支援電網頻率與電力調度,並推動用電逐漸取代石油燃料,帶動電動車、電動郵輪乃至電動飛機的發展。
他強調,再生能源不僅具備成本競爭力,更能在戰爭或緊急狀態下發揮分散式供電優勢,進一步提升能源安全。「雖然國際公約禁止相互攻擊核電廠,但戰時子彈不長眼」,卡伯格舉例,1981年以巴戰爭中,伊拉克奧斯拉克核反應爐遭摧毀;在俄烏戰爭中,烏克蘭札波羅熱核電廠同樣面臨軍事威脅,目前雖處於冷停機,卻仍在俄羅斯控制之下。
電力已成現代社會運行的核心,但戰爭中燃煤、燃氣、水力、核能等大型集中式電廠,以及高壓電塔等電網基礎設施,往往容易成為攻擊目標。卡伯格表示,烏克蘭戰爭爆發後,該國損失超過3分之2電力。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資料,烏克蘭因此積極部署5至40MW(千瓩)的小型模組化燃氣渦輪機,並加速推動屋頂太陽能,截至2024年初,民間屋頂光電安裝量已達1,500MW。
卡伯格提醒,風力與太陽能案場同樣可能遭攻擊,若案場沒有合適設計或加強結構也一樣脆弱,但相較集中式能源,分散式的再生能源在電網穩定與調度上,仍表現相對更佳。
卡伯格指出,戰爭時刻,核電廠容易成為軍事威脅對象。(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核災風險高、影響廣泛,保險難題待解決
7月初的丹娜絲颱風重創台灣太陽能案場,也讓保險、能源災害議題再次受到關注。卡伯格認為,國外核災理賠多由政府挪用納稅人資金支付,從保險角度而言,核電廠及營運方應有「債券」概念,事先準備預備金,而非完全仰賴納稅人補貼。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補充,颱風後受損的太陽能案場清運或重整費用,多由業者自行負擔,也有產險公司願意承保。相較之下,風險更高、保費更高的核能,則幾乎沒有辦法取得承保。
目前台灣的核能保險由國內13家產險公司共同承保,每年依承保能力及國際再保評估調整,每起核子事故的最高賠償額為新台幣42億元。但依《核子損害賠償法》第18條規定,若核事故直接由國際武裝衝突、敵對行為、內亂或重大天然災害引起,則不在賠償範圍。
卡伯格認為,能源決策應充分考量核能的隱性成本,尤其核電廠災害可能帶來的社會與經濟衝擊,遠高於其他能源。
針對目前的「核能復興」趨勢,卡伯格表示,這更多是宣傳口號,外界期待核能可以經濟又便宜、符合現代電力需求,但「依照美國、歐洲來看,核電廠施工時間、成本都比預期高,美國4個新反應爐建設案中,就有2個在投入約100億美元後被迫中止,回顧過去,10分之1核電建設因成本提高而中止建設。」
至於備受期待的SMR小型核能技術,他指出,外界認為其成本與風險低,但實際上不一定經濟,回顧過去40至50年,核電廠規模愈來愈大以追求規模經濟,但SMR單位發電成本仍高於傳統核能,傳統核能成本又比再生能源高2至5倍,而SMR則比傳統核能再高3至5倍,小型核能的學習曲線難以跟風光電相較,讓他直言「核能之路已經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