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風能登陸挪威!離岸風電工程如何從台灣做到歐洲?執行長解析公司「海上永續學」

加入收藏

東方風能核心業務專注於海上基礎設施的建造與維護。(圖片來源:東方風能)

東方風能核心業務專注於海上基礎設施的建造與維護。(圖片來源:東方風能)

從事海事工程的離岸風電業者——東方風能,今年底將在挪威設立分公司。它是如何透過技術創新、數位應用和獨特的國際化策略,從台灣海峽航向全球風電的第一現場?

能源轉型是台灣邁向淨零碳排的關鍵路徑,其中,離岸風電(離岸,指水深 20 公尺以上的深度)更被視為推動能源自主的重要基石。然而,建置離岸風電不僅涉及技術瓶頸、供應鏈調度,更是一門充滿挑戰的海事工程學問。從克服台灣海峽的嚴峻海象,到平衡環境生態與在地社區關係,每一個環節都牽動著產業的永續發展。而「向海討電」的離岸風電工程業者更被視為「新一代討海人」。

東方風能是一家專業的海事工程公司,旗下擁有 18 艘各式工程船隊,可視為「海上的營造業」。核心業務專注於海上基礎設施的建造與維護,範圍涵蓋:離岸風機建造、海纜工程(電力電纜及通訊光纜的佈放與維修),以及油氣田工程等,並經營船舶租賃服務。

以下 Q 為數位時代總編輯王志仁提問,A 為東方風能執行長陳柏霖的回答,將分享東方風能如何透過技術創新、數位應用和獨特的國際化策略,從台灣海峽航向全球風電的第一現場。

Q1:身處台灣,在設計船舶與施工策略上,是否具獨到之處?

A:我們在台灣做海事工程和專案管理,面臨兩個主要挑戰為:

1. 台灣海峽特殊的嚴峻海象:

包含颱風、東北季風,以及強勁的海峽流。目前大部分的離岸工程都在台灣西邊建置,施工上必須克服這些天然環境挑戰。許多初來台灣的外商常因沒有意識到這些獨特而複雜的氣候條件而「吃虧」。因此,在船舶選擇上,我們一律選用定位能力強的船隻,以確保在強流中能準確定位,這是我們在設計上克服環境挑戰的第一步。

2. 缺乏區域經濟效應:

因台灣是亞洲率先執行離岸風電建置的國家。船舶是非常特殊的資產,在這種情況下,東方風能一開始就佈局讓船舶具備多功能性。舉例來說,我們正在建造的新型船舶,主功能是維護風機,但同時也設計讓它具備維修海纜的能力。

因為台灣常發生海纜斷裂情況,且亞洲區特殊船舶稀缺,導致維修時間冗長,可能要等三到六個月才能修復。透過多功能的設計,我們能更全面地滿足區域特殊需求。這就是我們針對現有環境所做的差異化佈局。

Q2:面對新能源浪潮,如何導入數位科技,提升工程及維運上的效率與安全?

A:面對 AI 浪潮,東方風能作為相對年輕的公司,很早就開始佈局科技應用。2022 年,就於船舶上引進名為 REGAR 的系統。這套系統在船舶各處裝設了許多具不同功用的 sensor(感測器)以全方位追蹤各種數據,包括:船舶的速度、航線、上下與左右的擺盪幅度,甚至是引擎的油耗、輸出與溫度等,即時性數據的收集對專案安排非常有幫助。

更重要的是,這些數據不僅船上能看到,陸地上的同仁也能同步追蹤,能更精確地了解在何種環境條件下施工效率會降低,協助我們與客戶討論如何優化工程並降低成本。

此外,在全新建造的四艘船舶上,我們也開始做介面整合。傳統船舶需要整合非常多的獨立系統,像是導航系統、定位系統等。我們的做法類似將舊版車子的許多按鍵,整合到一塊螢幕上。讓未來的船舶操作人員可以透過幾個螢幕,自由調配所需看到的關鍵資訊,並透過控制面板控制整艘船舶,大幅提升操作效率。相信未來在海上也有機會發展成類似「船聯網」的概念,讓資訊流通更為同步、高效。

Q3:追求營運效率的同時,如何兼顧社會關注的海洋生態保護議題?

A:在施工面上,政府和施工廠商都做了非常多努力,確保在建置基礎建設的前提下,也能保護周遭生態。海事工程上比較常見的是「鯨豚觀測」與「噪音檢測」。因為在海上建置風機需要打樁深入海床,其產生的噪音會影響周邊魚類,尤其是靠聲音定位的鯨豚。

因此,我們採取以下三個積極作為:

1. 目視觀測:我們會在打樁地區外圍部署船隻,並在船上安排持有合格鯨豚觀測執照的觀測團體。一旦辨識到海豚進入工作區域,就會立即停工。

2. 噪音監測: 我們會部署另一艘專門的噪音監測船舶,在海裡佈置許多收音浮標,確保打樁的分配沒有超過規範的數值。

3. 氣泡帷幕: 這是一種最直接的降噪技術。做法為:在打樁周圍佈置一圈軟管,用空壓機往裡面打空氣,在海平面上產生大量氣泡作為第一階段的噪音阻隔。

這三項工作都是東方風能在第一線積極參與的,協助客戶確保施工過程不會對生態造成影響,達成工程與環境的平衡。

Q4:如何平衡工程開發與在地生計,與社區民眾建立共生互助關係?

A:在過往的經驗中,我們得到的道理是:尊重非常重要。作為在地廠商,我們認知到施工一定會對當地造成影響。因此,每當我們去到一個在地社區,最重要的是去理解他們的需求,並非常透明地向他們進行說明及溝通。

與早期部分歐商不同,我們不抱持「我有權利,你不能阻止我」的溝通態度,而是會向在地民眾清楚說明預計的工程規劃,及可能帶來的影響。儘管對於民眾提出的所有需求(如回饋金)不一定能達成,但需要雙方有默契地腦力激盪,想出對在地有益的方法。

以離岸風電重鎮彰化為例,我們啟動了一個長期計畫:協助在地漁民轉型。不只是給予回饋金,而是支付他們取得船員執照、海上船員相關訓練課程的所有費用。同時,我們與客戶開發商溝通,希望有一整套配套措施,優先聘用這些轉型成功的人。因為風機需要在海上插 20 年,需要長期維運。讓住在當地的漁民朋友,在未來仍可以繼續從事海洋相關工作,同時協助風場的維運,這是最好的「三贏狀態」。該計畫已啟動並進行到第三年,很多漁民朋友已取得船員執照,從漁民轉變為專業船員,加入了我們公司。

Q5:以亞洲區而言,台灣在離岸風電起步較晚,如何招募與養成人才,並邁向國際化?

A:東方風能在這方面做得蠻順利的,因為從成立一開始就有明確的目標:公司未來要走向國際化。在這樣的目標下,起初即找了非常多外籍團隊來協助。雖然台灣是亞洲第一個開始發展離岸風電的國家,但以全球(如歐洲)來看起步卻算晚。因此,台灣一開始幾乎沒有離岸風電相關的技術人才,促使我們仰賴非常多外籍團隊來台建立團隊,並進行技術轉移。

當中最大的關鍵是文化與個人目標的融合。東方風能讓外籍團隊理解:他們現在雖然在台灣,但未來我們將走向國際。他們現在建立起來的團隊是屬於他們的,未來公司走向國際市場時,這些團隊會跟著他們一起去。當一間公司走到國際化時,來自哪裡已經不重要,重點是共同的目標與語言。所以,我們公司從一開始就用英文化模式運作,這讓我們的團隊走到世界各地都能順暢。

目前東方風能員工約 370 位左右,其中外籍員工(包含船員)約 140 位,涵蓋來自英國、波蘭、菲律賓、印度等 17 個國家,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小型聯合國團隊」。而這些外籍員工也都扮演著比較資深的角色,帶領整個團隊進步。

Q6:除了台灣,東方風能在國際市場與亞太區的佈局計畫為何?

A:今年底我們會在挪威設立分公司,希望以此做為第一步,擴展到整個歐洲市場。同時,它也象徵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東方風能將是台灣第一家把海事工程做到歐洲的公司。

在亞太區,因我們比較早建置離岸風電,所以相對累積了較多的技術能量和知識。例如,韓國最近表明要全力發展離岸風電,在與韓國廠商對談時,會發現他們真的很像六年前的台灣,什麼問題都要問。這對於台灣廠商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有機會把觸角觸及到未來可能發展離岸工程的亞洲國家,包含日本、韓國、菲律賓、澳洲等。

但機會伴隨挑戰,這些國家都具有非常特殊的在地文化。我們在國際化時,溝通原則是尊重在地主導權。例如在韓國,我會主動向合作夥伴說:「這是你們的項目,我是台灣廠商。常態性的方式是你佔 51%,我佔 49%。」秉持著外國廠商不應該具備主導權的原則,甚至當對方提出要占 70%比例時,我也會接受。這種尊重與彈性,是東方風能在特殊文化國家推動國際化的方式。我們的企圖心是:雖然名為東方風能,但最終要做到全球風能。


※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原文連結在此,文:陳祈安|延伸閱讀|EP 259. 新一代討海人:離岸風電工程如何從台灣做到歐洲?下一步瞄準全球? ft.東方風能執行長陳柏霖

相關主題
台達前進COP30秀AI綠色技術,珊瑚復育、綠建築應用有哪些新突破?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