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正於巴西貝倫展開,台達已連續第18年參與。(攝影:莊閔茜)
台達長期關注自然保育與減碳議題,過去已在聯合國氣候峰會舉辦32場活動。今年台達將第18度前往COP現場,並在談判區參與兩場論壇,聚焦人工智慧(AI)在珊瑚復育及綠建築的應用。
台達基金會副董事長郭珊珊今(11日)於行前記者會表示,企業參與國際氣候峰會不同於一般環境組織,除了倡議,更要提出具體技術解方。從早期在COP分享綠建築實踐,到分散式電網、智慧城市,以及內部碳定價等議題,都呈現台達最新的解決方案與技術成果。
台達推「AI for Green」,盼人工智慧成為永續新動能
呼應COP30聚焦自然與氣候調適的主軸,郭珊珊表示,當前全球最重要的科技浪潮就是AI,但希望AI帶來的不僅是算力與能源消耗,更能成為永續發展的推手。台達期望AI能與綠色智慧(Green Intelligence, GI)結合,推動「AI for Green」,串聯自然保育與氣候行動。
AI蓬勃發展伴隨高耗水耗能挑戰,今年2月在巴黎舉行的AI行動峰會上,各國領袖共同提出「包容性與永續AI聲明」,並由37家企業及11個國家成立「永續AI聯盟」,台達也隨即加入,並與《經濟學人》集團旗下Economist Impact合作發布「綠色智慧:永續AI的未來藍圖」(Greening intelligence: Charting the future of sustainable AI)報告,倡議綠色AI概念。
台達期許除了在營運端、生產製造面充分運用AI,也希望將其應用於綠色與環保領域。郭珊珊指出,今年COP30期間,台達將於17日與19日在官方談判區(Blue Zone,藍區)發表演說,分別聚焦綠建築與珊瑚復育兩大主題。台達將協助政策決策者運用AI提升建築韌性,並利用AI進行珊瑚辨識與資料庫建置,助力生物多樣性復育。

台達此次以「AI for Green」概念切入生物多樣性和綠建築的應用。(攝影:莊閔茜)
從珊瑚復育到建築韌性,台達COP30展示AI綠色工具
台達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自2013年起便參與COP,他指出,本屆COP30聚焦自然與氣候調適,台達則以AI為出發點,展示AI在珊瑚復育上的應用,以及建築與冷卻系統的綠色韌性工具。
在綠建築領域,LEED最新版本(LEED V5)今年4月正式上路。張楊乾表示,為協助使用者與政策制定者快速掌握新規範,台達運用旗下35座綠建築的數據訓練AI模型,推出「LEED AI助教」(LEED AI Teaching Assistant),用於教育訓練與永續推廣。
在珊瑚保育方面,他指出,全球海溫持續上升,珊瑚白化現象嚴重,25個生態系中已有部分跨過生態崩壞界線。自2020年起,台達啟動珊瑚復育計畫,並與海生館合作,利用機器手臂進行耐熱珊瑚試驗。此次也將在COP30藍區展示AI珊瑚辨識技術,盼透過影像辨識取代傳統型態學及昂貴的質譜分析,加速珊瑚研究進程。
張楊乾強調,珊瑚復育並非簡單的「種珊瑚」,必須依循完整方法學。為此,台達與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合作開發STAR方法學,這是全球第一個專門用於海域生態系的評估系統。
此外,張楊乾指出,生態資源與碳計算的邏輯正逐漸趨同。國際組織如IUCN正在發展類似碳排放範疇一、二、三的生態資源計算方法,可用於企業開發活動評估,涵蓋企業直接使用自然資源、間接使用(如能源、礦產材料)以及價值鏈使用的生態資源。
郭珊珊則補充,從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到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企業揭露焦點將從碳排延伸至自然影響。在「外界要求」跟「自身對自然重視」的推力與拉力下,自然領域的重要性將持續攀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