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現場追蹤》貝倫機場主打雨林意象迎賓,巴西如何藉亞馬遜布局氣候影響力?

加入收藏

COP30宣傳吉祥物「巴西紅孩兒」(Red kid, the Curupira) 再貝倫機場恭迎全球與會者。圖片來源:王之杰攝

COP30宣傳吉祥物「巴西紅孩兒」(Red kid, the Curupira) 再貝倫機場恭迎全球與會者。圖片來源:王之杰攝

今年的COP 30,幾乎對於所有從台灣出發的人士,都是一個煎熬的過程。不論是往東飛或往西飛,都是40小時以上的航程。

往東飛,必須越過太平洋及美洲大陸,從美國邁阿密轉機到舉辦地巴西貝倫(Belem);若往西飛,則必須先搭10幾個小時以上的飛機,飛越歐亞大陸,到歐洲大城市轉機。

巴西原是葡萄牙殖民地,兩地班機不少,因此不少人選擇從葡國首都里斯本,穿越大西洋,先飛巴西大城聖保羅,再轉機貝倫。不管路徑如何選擇,輾轉轉機,都得花兩天的時間。

很多人心裡都心裡都埋怨:為何要跑到這個在地圖上都不容易找到的城市,舉辦氣候峰會?一下機場,答案很清楚:雨林!

一進貝倫機場,看到的盡是雨林的意象。

首先,入境閘口的所有空橋內部,上下左右全被COP30的亞馬遜雨林照片包圍,走在裡面,很容易有種進入雨林的錯覺。

一進貝倫機場,看到的盡是雨林的意象。圖片來源:王之杰攝

一進貝倫機場,看到的盡是雨林的意象。圖片來源:王之杰攝

通過空橋,踏入貝倫機場,一幅原住民族在亞馬遜雨林划船的大海報,迎面而來,上面寫的不是:歡迎光臨,而是給全球石化業決策者的警語:「你的選擇,決定我們的孩子如何呼吸,保護亞馬遜,現在開始」(Fossil Fuel Executives, You choose what our children breath. Protect Amazon Now)。

踏出入境大門,迎接COP與會者的,則是一個LED搭建的隧道,雨林受氣候變遷危害的動畫,一直提醒今年COP30最重要的主題:熱帶雨林

巴西也從來沒有否認,在《巴黎協定》簽署十周年的當而,會積極爭取在貝倫舉行COP30氣候峰會,就是因為這座城市,在亞馬遜流域的出口,是熱帶雨林的重要象徵,更企圖藉由主辦氣候峰會,啟動規模達1250億美元的「熱帶森林永久基金」,讓貝倫峰會在全球氣候治理上留名。

貝倫機場一幅原住民族在亞馬遜雨林划船的海報,上面寫的不是歡迎光臨,而是給全球石化業決策者的警語。圖片來源:王之杰攝

熱帶雨林基金已經講了很多年,今年能否成行還未可知,不過,亞馬遜雨林有超過1,230億噸的碳存量,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儲存庫」之一,其在地球減碳的地位,不言可喻,不少廠商,也搭著這個順風車,大打永續產品及概念。

機場入境大廳的LED長廊,被葡萄牙電力集團 (Energias de Portugal, S.A., 簡稱 EDP)包下, Toyota經典Corolla的新款綠能車,與COP30宣傳吉祥物「巴西紅孩兒」(Red kid, the Curupira) 一前一後,站在機場大廳,恭迎全球與會者。

機場入境大廳LED長廊,葡萄牙電力集團EDP的綠能廣告。 圖片來源:王之杰攝

機場入境大廳LED長廊,葡萄牙電力集團EDP的綠能廣告。 圖片來源:王之杰攝

機場入境大廳,Toyota展示經典Corolla的新款綠能車。圖片來源:王之杰攝

機場入境大廳,Toyota展示經典Corolla的新款綠能車。圖片來源:王之杰攝

美國這次雖因川普退出巴黎協定,未與會COP30,但其農機大廠John Dears的廣告,卻牢牢地跟在那幅敬告全球石化業決策者的海報旁邊。

不過,不知道什麼原因,COP30開幕的前一天,會場裡的各國及團體的藍區展攤(Delegation Pavillion),都在工程中,一切都沒就緒,非常凌亂,連在門口中國角、德國角及阿聯酋的大型展攤,離完工都還很遠。

相較去年在亞塞拜然的巴庫峰會,本屆COP30顯然準備不足,現場能操英文對話的工作人員極缺,這屆峰會預計也將湧進五萬人,對主辦國巴西及與會者,都應該是不小的挑戰。

COP30開幕前一天,會場裡的展攤仍未準備就緒。圖片來源:王之杰攝

COP30開幕前一天,會場裡的展攤仍未準備就緒。圖片來源:王之杰攝

COP30開幕前一天,展區施工尚未完工。圖片來源:王之杰攝

COP30開幕前一天,展區施工尚未完工。圖片來源:王之杰攝


※本文轉載自《今周刊ESG》。原文標題:〈COP30現場直擊/飛越半個地球只為這片雨林!一下機,就看見亞馬遜如何被包裝成綠色商機

今周刊ESG|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COP30登場》東協各國NDC盤點:泰國、印尼、大馬壓線趕上,哪兩國延後提交?

COP30領袖峰會3大承諾:永續燃料增4倍、新碳市場聯盟、55億美元熱帶雨林基金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