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礦碳足跡暴增126倍 加密幣浪潮恐淪氣候浩劫

EN

英國自然科學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近日出版一份報告指出,開採加密貨幣造成的碳排放出現了顯著的上升趨勢,在2016年至2021年間,開採比特幣所導致的碳足跡上漲了126倍,短短五年間便使全球蒙受了120億美元的氣候損失。

新墨西哥大學(University of New Mexico)的經濟學家瓊斯(Benjamin A Jones)在報告中寫道,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證明挖礦活動隨著時間推移變得更加永續,相反地,他們發現挖礦對於全球氣候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目前全球最廣泛受到喜愛的加密貨幣為比特幣,然而開採比特幣所須的電力不貲,單單2020年,全球便使用了75.4TWh的電力開採比特幣,超越奧地利全國的用電量,而挖礦所使用的電力大部分皆來自於煤炭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

為了評估挖礦造成的氣候影響,瓊斯和其團隊針對2016年至2021年間全球開採比特幣所耗費的電力進行分析,他們發現2016年時,每開採一單位的比特幣大約會造成0.9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然而到了2021年,該數據便來到了113公噸。該研究假設每公噸二氧化碳會導致100美元的環境損害,由此進行計算後可發現,單單2021年,每開採一單位比特幣便會對全球造成1.1萬美元的氣候損害。

研究人員指出,此一趨勢與挖礦作業的競爭性有關。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挖礦作業,並且使用運算效能更加強大的電腦,將會導致電力使用量激增;此外,為了避免比特幣產生速度過快使其價值降低,創辦人當時設計了一種演算法機制,得以提高挖礦的難度,然而此舉也使「礦工」們需要使用更多電力來開採比特幣。

研究人員指出,考量到加密貨幣近來價格走低,市場更傾向於使用煤炭等價格低廉、但碳排放高的燃料來進行挖礦作業,但此舉將會持續對氣候造成負面影響,英國的一名金融學教授便指出,礦工恐會為了提高利潤,因而選擇從再生能源開始轉向燃煤發電。

根據《科學報告》刊載的報告,2016年至2021年間,每一單位比特幣所造成的氣候影響,平均需要花費比特幣價格的35%才能抵銷,這也使比特幣與原油、牛肉等產品共同被列為「非永續商品」。

相關主題
Back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