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國家多屬於氣候弱勢國,且能源轉型高度依賴歐美國家提供資源。(圖片來源:iStock)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對多項氣候行動撤資,包括退出「公正能源轉型夥伴關係」(JETP),對印尼、越南的綠色融資影響約30億美元(約新台幣960億元);歐盟則改用簡化、務實的作法要求企業減碳,身為全球供應鏈一環的東南亞國家,未來將更難要求揭露永續資訊,進而拖累能源轉型進程。
無論是印尼主權基金「達南塔拉」(Danantara),或者越南增加基礎建設投資,都不約而同將部分資金投入產業脫碳,顯示東協國家政府重視永續發展,但隨著歐美氣候政策變動,東協成員國該如何因應?
歐美對東南亞能源轉型影響多大?
2024年,美國對開發中國家挹注的氣候資金在所有已開發國家中占比約8%,原先預計今年將投入110億美元(約新台幣3,520億元),但在川普上任後大幅削減,除了高調退出《巴黎協定》,也包括撤回向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承諾的40億美元(約新台幣1,280億元),以及不再擔任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董事等。
而對東協國家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川普喊卡JETP以及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援助。其中,在JETP協助能源轉型的計畫下,印尼可能減少20億美元(約新台幣640億元),越南則減少10億美元(約新台幣320億元);而USAID對東南亞各國能源領域的援助相對較少,但也有約2,370萬美元(約新台幣7.5億元)受到影響。
然而,美國政府的影響不僅僅是經費多寡,還包括其外交政治上的領導地位。新加坡智庫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Yusof Ishak Institute,ISEAS)首席研究員胡達(Mirza Sadaqat Huda)認為,能源管理以多元化策略夥伴為發展目標,儘管美國對東協金援占比相對較低,但為政治敏感計畫提供關鍵技術援助,因此美國的退出,使得東協國家能源發展陷入以中國為獨霸地位的風險中。
表1、2022年東南亞能源援助計畫(節錄)。
歐盟近期討論鬆綁企業氣候行動監管,勢必影響東協供應鏈減碳的力道。歐盟執委會在今年2月提出「永續綜合簡化套案」(Omnibus Simplification Package),初衷是為了減少官僚制度下不必要延宕及壓力,因此只向碳排大戶問責,同時維持淨零目標不變,但此舉容易讓供應鏈分散的東南亞國家逃過監管雷達。
延伸閱讀》圖解歐盟永續綜合簡化套案:企業永續監管要求為何放寬?CBAM、CSRD、CSDDD調整有哪些?
歐盟是東協第三大貿易夥伴,僅次於中國及美國,2023年歐盟與東協的貿易額達2,525億英鎊(約新台幣10兆元),約占東協貿易總額的8%。東協企業在氣候訊息揭露的品質表現相對較差,若受到歐盟新規影響,將降低供應鏈透明度,削弱市場競爭力及可信度。
圖1、歐盟對東協國家呈現貿易逆差。(圖片來源:歐盟)
東協該如何延續永續行動?專家建議分散供應鏈風險
東南亞國家身處極端氣候衝擊的最前線,飽受颱風、洪水侵襲,且在經濟及科技發展下,能源需求有增無減,尤其高度依賴化石燃料產生龐大碳排,加劇氣候變遷,造成惡性循環,凸顯能源轉型的急迫性。
然而,能源轉型牽一髮動全身,東協國家需審慎面對歐美永續政策的變化,目前只能借助部分企業及專家的角度,思考如何在這波逆風中持續前進。
對策1:保持供應鏈多元
川普為保護本土企業,對太陽能零組件等部分進口產品加徵關稅,進而推高全球原材料的價格。菲律賓基金投資公司Seedbox Securities交易員麥紐爾(Jayniel Carl Manuel)認為,菲律賓建立電廠及電網大量依賴進口材料,受到成本上升影響,可能導致工程延宕。
不過他也強調,菲律賓應趁勢鼓勵使用在地原物料,提升供應鏈多元化,使電力業保持長期彈性及競爭力。
菲律賓馬尼拉電力公司(Meralco)總裁兼執行長盧比奧(Emmanuel Rubio)預估,關稅對於材料成本的影響在短期內不會發生,但應加強供應鏈彈性,並密切關注情勢發展,隨時進行調整。
對策2:強化區域合作
研究員澤娜莫里許(Olivia Zeiner-Morrish)、蘇立宏(So Lyhong,音譯)在網路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上撰文,指東協國家夾在美中之間,在太陽能及電動車領域的發展將受到明顯影響,並為清潔能源技術帶來不確定性,進而降低再生能源計畫投資意願。
他們建議東協國家強化區域內合作,制定太陽能電池及清潔能源的共同標準,同時支持相關中小企業的創新技術,以東協為一體的立場,向中國及美國政府證明自己是最佳合作夥伴。
延伸閱讀》川普關稅戰》美中角力下東協如何突圍?馬國促光電業結盟,越南加碼低碳能源
胡達認為,儘管東南亞國家有關鍵礦產優勢,但可能成為爭取美國軍事國防支援的籌碼,不見得對再生能源發展有實際助益。他建議,東協國家不要選邊站,而是與中國合作的同時,在地方層級尋求美方技術合作,並深化歐盟、韓國等其他合作夥伴的關係。
氣候倡議組織永遠的自然氣候基金會(Satat Sampada Climate Foundation)創始董事辛赫(Harjeet Singh)認為,隨著美國退出氣候融資,新興亞洲經濟體須強化區域合作,提出大膽的國家政策,保持再生能源發展腳步,並同時向歐盟等已開發國家施壓,以彌補資金缺口。
國際能源總署(IEA)估計,2035年東協10國將占全球能源需求成長的25%,主因製造業大幅擴張,凸顯區域能源轉型刻不容緩,特別在歐美國家企圖減輕責任之際,東協國家應把握機會,將危機化為轉機,在永續的道路上爭取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