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大型資料中心快速發展,帶動龐大低碳能源需求。(圖片來源:iStock)
全球數位化推動AI資料中心需求激增,已成為能源消耗與碳排熱點。面對國際能源轉型與企業淨零壓力趨勢下,資料中心的減碳轉型迫在眉睫。《RECCESSARY》推出「資料中心減碳戰」專題系列報導,從企業、技術、市場面,分析資料中心的脫碳解方與成長趨勢。
以燃煤發電為大宗的東協國家面對資料中心數量持續攀升,電力供應壓力有增無減,使得低碳能源成為設廠關鍵之一。《RECCESSARY》從能源電力的角度出發,分析東協3個資料中心發展領先國家各有什麼優缺點,並訪問東協電力專家對於目前資料中心發展的觀察。
東協資料中心區分3大階段,AI發展帶來重大變革
東南亞地區的建設成本和電價普遍低於全球平均,加上數位經濟以及科技急速發展,成為資料中心建置熱點。美國知名波士頓顧問公司(BCG)的一份報告將東南亞資料中心發展區分成3大階段,而目前正處於2024年開始的第3階段。
第一階段是2014年至2018年,新加坡竄升成為區域資料中心樞紐,而部分無法滿足的需求則由澳洲、香港、日本等既有的亞太基地來填補,總容量約從0.36GW(百萬瓩)成長至0.79GW。
第二階段是2019年至2023年,東南亞地區的資料中心容量顯著成長,5年內翻倍增至1.69GW。此時的新加坡因為能源及水資源問題暫緩開發,需求外溢到馬來西亞柔佛州(Johor)、印尼巴淡島(Batan),形成新加坡-柔佛-巴淡走廊(SJB Corridor),為接下來的區域性擴張奠下基礎。
第三階段從2024年開始至今,人工智慧(AI)發展進入新領域,加上產業生態系統漸趨成熟。此時,SJB Corridor發展呈現指數成長,而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也開始急起直追,以滿足爆發性成長的需求,預估2030年東協資料中心需求將暴增3倍,總容量達到5.2GW至6.5GW。
AI推動資料中心產業成長,也連帶推升電力需求。美國營造商Rogers-O'Brien Construction的資料中心建置負責人曼禮門(Graham Merriman)表示,AI使資料中心的設計與建造方式迎來重大變革,營運成本也隨電力需求而上升,因此各大資料中心正在轉向閉環冷卻系統,協助減少用水量、提高熱效率(Thermal effici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