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等關稅20%,光電業轉型機會來了?再生能源業布局海外採3對策【分析】

加入收藏

美國白宮最新公告列出對全球多國調整後的對等關稅,稅率從10%至41%不等。(圖為資料照,來源:白宮)

美國白宮最新公告列出對全球多國調整後的對等關稅,稅率從10%至41%不等。(圖為資料照,來源:白宮)

萬眾矚目的關稅揭曉,美國白宮公布台灣對等關稅「暫時」落在20%,預計8月7日上路,雖然政府強調還在持續談判,非最終目標,但關稅終將牽動全球供應鏈。《RECCESSARY》綠電分析師李明勳指出,台灣太陽能產業在海外主要面臨的挑戰是價格競爭,需持續往高質化前進區隔市場,並針對企業布局海外市場提出3大建議。

台灣產品輸美產品課徵20%,需關注未來232產業調查動態

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總統賴清德今(1日)召開記者會指出,美國目前對於半導體、資通訊ICT產業、電子零組件相關的「232晶片產業調查」尚未公布,台美目前僅是進行技術性磋商,還沒有進行最終總結會議。待232調查結果公布後,台灣談判團隊將進一步與美國進行談判,強調「20%關稅並非台灣的最終目標,將爭取更合理關稅。」

企業因應美國關稅政策策略。(圖片來源:ITIS智網)

企業因應美國關稅政策策略。(圖片來源:經濟部ITIS智網)

美國對等關稅對台灣再生能源產業而言喜憂參半,李明勳指出,長期來看將是轉型成長機會,加速產業重組跟轉型。其中「出口導向型」的太陽能業者為規避關稅風險,將積極調整供應鏈,尋找在美國本土或第三地設立生產基地的機會,或深化在地發展。

不過短期來看,市場不確定性、對綠能產業的質疑態度,將影響企業投資信心跟再生能源建置進度。李明勳指出,在制定投資與生產計劃時將面臨更多挑戰,如設備成本上升、融資困難等,正在進行中的案場也將面臨財務風險,導致「內需導向型」再生能源業者受牽連。

李明勳認為,232調查將對全球供應鏈與台灣產業產生重要影響。尤其「多晶矽」是太陽能電池與矽晶圓的關鍵上游原料,而中國在全球多晶矽供應鏈上占據主導地位,倘若將來美國對多晶矽課徵關稅,全球供應鏈將面臨重組與成本上升,可能會推高太陽能產品原材料採購成本,進而影響價格競爭力。

(資料來源:白宮;製表:RECCESSARY)

(資料來源:白宮;製表:RECCESSARY)

東南亞太陽能仍面臨高昂雙反關稅,台系太陽能業者把握機會

目前美國進口太陽能電池與模組的主要來源包括東南亞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與柬埔寨4國,以及印尼、寮國與印度等地。台系廠商元晶、聯合再生等台灣太陽能廠商已布局美國市場多年,更有意持續擴大海外布局。

元晶太陽能發言人江郅豪指出,美國已經針對柬埔寨、泰國、越南與馬來西亞四國課徵太陽能反傾銷與反補貼,再加上對等關稅,台灣太陽能出口美國仍有高競爭力。未來值得關注的反而是印尼市場,美國對印尼施以關稅19%也並未課徵雙反稅,印尼又可以豁免14%太陽能產品201關稅,未來將是台灣太陽能輸美的競爭對手。

不過聯合再生代理發言人陳怡真也指出,近期寮國、印尼與印度已成為美國太陽能製造商與貿易聯盟(AASMT)提起新一輪雙反調查對象,未來仍可能面臨政策不確定性,並需同步關注中國、東南亞製造產能是否會再度移轉至不到10%稅率的低關稅國家。

針對台灣太陽能產業的競爭力變動,江郅豪認為,最主要仍是觀察美國《大而美法案(OBBBA)》走向,其中最受關注的便是「受關注海外實體(FEOC)」,能否落實供應鏈各個階段都不能有中資背景。

聯合再生預期美國整體市場今年可能因調整期而略有萎縮,但對台廠仍是一個機會。陳怡真表示,對美國策略不會改變,將持續強化現有的品質優勢與製造穩定性,同時因應新興的合作機會,將進一步探索包括技術授權、策略合作、系統整合等多元合作模式,以擴大在國際市場的參與度,把握產業重組帶來的結構性機會。

不過李明勳提醒,美國《大而美法案》也取消《削減通膨法案(IRA)》中針對風電、太陽能等多項稅務優惠,政策重新擁抱燃煤與天然氣產業,將為台商在美國綠能發展帶來阻礙,還需深思轉型課題。

(製表:RECCESSARY)

東南亞4月與8月美國「對等關稅」調整比較。(製表:RECCESSARY)

對等關稅重塑全球供應鏈,專家提3大對策建議

台灣為美國第6大貿易逆差國,2024年貿易逆差金額為739.2億美元,為美國談判達成貿易協議的重點對象。工總表示,在區域比較上,日本、韓國已與美方完成雙邊協議稅率15%,給予較高相對競爭優勢;東南亞國家中,印尼採用19%稅率,未來將繼續吸引國際產業設廠擴展,越南20%稅率與台灣同級,但低廉勞動力成本及積極政策支持,讓越南將在全球供應鏈調整中極具吸引力。

李明勳點出,「台灣太陽能產業在海外主要面臨的挑戰是價格競爭,」尤其中國透過規模經濟與政府補貼,藉由低價產品主導全球市場,台商必須往高附加價值邁進。台灣產品技術與品質雙雙具有優勢,在地緣政治與美中對抗下,美國、歐洲國家對中國光電產品有所警戒,甚至逐漸持防衛態度,而台灣太陽能產品可能被視為安全可靠的供應來源。

面對全球供應鏈變動,李明勳建議再生能源業者拓展海外市場可採取3大對策:

  1. 多元化市場布局:除持續拓展美國市場之外,也應積極開拓歐洲、日本、東南亞等其他地區再生能源市場,以分散單一市場的政策風險。

  2. 深化在地化合作:著眼海外再生能源內需市場,考慮在目標市場建立生產基地或與當地企業建立策略夥伴關係,更貼近當地市場需求。

  3. 深化技術研發:在價格競爭與關稅風險下,台商應強調技術優勢與高品質產品,持續投入更多資源提升太陽能產品與儲能技術研發,提升附加價值。

雖然國際局勢變動不斷、再生能源產業面臨波動,但李明勳認為,未來再生能源設備或綠電採購策略將與企業生存緊密相關,不再僅是減少碳排或因應國際客戶要求,而是為了控制營運成本,透過能源管理與穩定的電力供應,提高企業的能源自主性。

 ※ 本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使用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