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各國漏報溫室氣體排放量 衛星成監督利器

EN

新一期的《地球系統科學數據》期刊(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報導指出,科學家已研究出新方法,可以將各國通報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太空中測量到的數據進行比較。

透過這項新方法,科學家得以將衛星測量到的大氣二中氧化碳濃度與甲烷濃度和一套模型相結合,而這套模型可以分析出溫室氣體在地表和大氣之間的移動。

透過使用這套「逆變法」,科學家能夠選擇特定的高排放國家,並確切得知其向大氣排放的溫室氣體量,以及其人為管理的土地上的二氧化碳總通量。

科學家使用了上述方法後,發現計算出的數值與國家的通報量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與各國通報的排放量相比,使用逆變法計算出的甲烷排放量更高,特別是在中亞和波斯灣地區,石油、天然氣開採國的排放量比官方通報的數值還要高出數倍。

此外,根據這套系統的觀測,在人為管理土地和非人為管理土地上,由生態系統所構成的全球陸地碳匯,每年可以吸收14億噸的二氧化碳,比各國報告總結出的3億噸要高出許多。

尤其在溫帶地區和北半球國家(例如加拿大和整個歐盟),上述漏報情形最為明顯,其中部分原因乃是因為不受人為管理的生態系統所儲存的二氧化碳,並不會被納入各國通報的範圍之中,然而其全貌是可以從太空觀測到的。

當前用於計算各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指導方針其實有其侷限性,舉例而言,它們通常是基於大規模、特定產業的活動和特定的排放因素去進行計算,因此主要排放源(如沒有人為管理的土地等)便不會被納入計算。此外,當前的指導方針僅僅「鼓勵」各國根據獨立觀察的測量結果來驗證清單,但沒有對此祭出強制性規定。

相較之下,新的逆變法便能利用衛星數據和原地點觀測,全面剖析大氣中積累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