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博威工程顧問公司(Black & Veatch)的最新報告指出,若要讓太陽能和風能發揮最佳效果,必須要具備有靈活性的輸電基礎設施,而東南亞應開始規劃更優化的電網以支持其綠電雄心。
隨著東南亞經濟快速成長、工業化持續推進和人口逐步增加,該地區的電力需求目前以每年6%的速度持續成長,成為全球成長步伐最快的地區之一,東南亞國家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因此希望2025年能將該地區的再生能源供電比例拉高至23%。
隨著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電網也必須跟進發展以適應更高的複雜性,方能進行電力調度並且應對太陽能和風能等電力的變數。專家便指出,若沒有使用合適的基礎設施,再生能源的發展前景將會遭遇顛簸。
惠譽企業評級(Fitch Ratings)的南亞與東南亞能源部門主管拉瑪克里斯南(Muralidharan Ramakrishnan)指出,相較於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廠能快速完工,相應的輸電基礎設施則需要數年才能建設完成,意即後者可能無法及時準備就緒。
東南亞各國在轉向再生能源的道路上恐怕必須經歷成長的「陣痛期」,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PwC)便在去年的一份報告中點出,汶萊、柬埔寨和寮國等國家仍不具備先進的電網基礎設施。
另外越南也是一例,雖然越南的太陽能發電容量在2019年和2020年迅速成長,但該國的電網無法在供應高峰(即為陽光充沛時)與需求高峰(家庭在晚上打開大型電器時)之間取得平衡,因此近年該國有部分太陽能廠被迫浪費其80%的發電量。
博威工程顧問公司最新的報告針對亞洲電力產業的領導者進行了調查,逾三分之一認為整合再生能源是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且超過三成皆認同缺乏儲能設備和可靠傳輸網絡對於供電而言是一大威脅。
博威亞太地區的執行副總裁兼總經理喬杜里(Narsingh Chaudhary)對此表示,「很明顯地,我們必須讓政府、投資者及其他公共利益相關者意識到,在提升再生能源整合效率及實現能源轉型上,輸電和電網管理扮演重要角色。」
該報告預估,2019年至2040年間,東南亞將花費1.2兆美元(約為新台幣34兆元)升級電網以支持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藉此確保電網能夠應對供應上的高度變異性,並且發展出能夠即時調整電價的系統,以更好地針對電力需求和供應進行匹配。
此外,由於陽光與風力充沛的地區可能與耗電量大的城市有距離,因此東南亞各國也需要更新、更長的輸電線路。
東南亞部分國家近來開始體認到中央主導電網發展的重要性,例如越南的國家電力計畫PDP8便將電網發展定調為關鍵優先項目;印尼最新的五年能源計劃也描述了部署「智慧電網」以更好地整合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