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動車今年正式突破10萬輛,然而社區安裝充電樁仍有許多挑戰。(圖片來源:pixabay)
台灣電動車市在今年邁入新里程碑,正式突破10萬輛,然而社區安裝充電樁仍有許多挑戰,除了需要建立必要的專用電表、電力線路硬體設備與導入能源管理系統,關鍵在於打造符合社區的「管理辦法」。
電動車能源管理系統商(EMS)銳能智慧科技業務副總經理孔文暐進一步說明,這是確保充電設施能夠長久運作的關鍵,為所有住戶建立一套清晰的遊戲規則,以解決硬體以外的「人的問題」。
裝設電動車充電樁,中古屋、新成屋挑戰各不同
每位電動車主都希望在家中能就近充電,但台灣多為集合式住宅,裝設電動車充電樁需要經過社區管委會跟區權會同意,經過層層關卡才能實現。孔文暐指出,所謂電動車充電友善社區,首先要有電動車專用的供電系統,再來是妥善規劃的充電線路,有了電力與硬體設備後,再來是肩負計費拆帳、管控金流與充電容量的EMS系統。
台電在2022年推出「電動車專設一戶」規劃,在此之前台灣電動車主多是採用電表後裝設充電樁,自行在自家電表後獨立拉設線路。孔文暐指出,在電表後拉設線路充電,將難以區分用電性質,分不清住戶在充電還是使用居家用電,因此將來台電調度電力時,難以確保民生電力優先。
台灣住宅多為中古屋,安裝充電樁必須「從零開始」,先投入上百萬元預算來建置專用供電系統,孔文暐指出,簽約後工程執行到啟用至少需要半年至1年的時間,前期社區溝通與硬體建設為重點。
近一兩年交屋的新成屋,許多都已具備電動車專用的電表和供電迴路。孔文暐看好未來的新建案業務成長,這些建案已是「硬體大致完備,只差最後一哩路」的狀態,許多就差能源管理系統與社區管理制度,從簽約到EMS系統上線,通常在3個月內可以完成,最快甚至1個月內,導入成本較低。
凌華科技與銳能智慧科技今(4)日「電動車充電友善座談會」,與超過20棟社區委員及物業交流經驗。(圖片來源:銳能)
解決硬體設備後,社區管理制度也要跟上
銳能EMS以「雲地整合」為架構,硬體設備採用凌華科技的工業電腦(IPC)。凌華科技邊緣運算平台事業處產品經理劉邦祐表示,社區充電的挑戰在於需要高穩定性、高耐受性,確保系統可妥善整合維運,凌華的工業電腦則具備邊緣運算、從攝氏-20到60度寬溫操作等優勢。
孔文暐解釋,「雲地整合」概念為社區工業電腦負責即時的負載管理運算,即使地下室網路不穩或斷線,車主依然可以正常充電。雲端則是備份充電資料,車主可綁定LINE查詢用電紀錄、信用卡線上繳費,業者則能遠端監控設備健康狀況,或是進行系統更新升級。
EMS系統是硬體使用必備,端看選擇如銳能的第三方「代管」還是社區「自管」。孔文暐認為,關鍵在於有了硬體設備後,社區還需要建立完整管理制度,包含如何申請安裝、施工規範、安全審查、收費標準等,確保硬體能夠長期順利運作,不僅能降低管理負擔,也避免社區委員會輪替後出現管理斷層。
孔文暐指出,目前新建案有99%選擇銳能代管服務,主要在於電動車充電涉及諸多法規,法規也持續變化,社區辦法無法一成不變,因此代管服務應運而生。
延伸閱讀》走進首座電動車需量反應示範社區,銳能、台電如何用「ELMO」機制穩定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