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投資4成機會在亞洲!自然治理受關注,國泰金攜台大投入生物信用方法學

2025 年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聚焦國際情勢變化與自然公正轉型。(攝影:莊閔茜)

2025年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今(9日)登場,聚焦國際情勢變化與自然公正轉型。(攝影:莊閔茜)

國泰金控已連續第9年舉辦「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今年主題聚焦於國際局勢變化與自然公正轉型。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今(9日)於論壇提到,儘管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全球氣候情勢出現波動,亞洲的氣候投資動能依然強勁,全球氣候投資中有高達4成機會在亞洲。對台灣而言,這正是把握低碳轉型、爭取國際話語權的最佳時機。

從減碳走向自然風險,生物多樣性信貸成重要工具

氣候變遷議題已經擴大至水資源、生物多樣性等自然相關解方,世界氣候基金會執行長尼爾森(Jens Nielsen)表示,國際政治動盪衝擊企業永續轉型,但國際能源總署(IEA)最新全球能源投資報告指出,2024年高達3.3兆美元的能源投資中,有2.2兆美元流向潔淨能源,顯示淨零轉型趨勢未減。

而從2021年「格拉斯哥氣候協議」到2022年「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國際揭露架構重點從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延伸到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尼爾森強調,全球關注議題已經從減碳轉向自然風險資訊,不僅代表合規或揭露資訊變化,更重新定義並創造氣候融資價值。

自然風險是企業關注的新重點。BSI英國標準協會東北亞區總經理蒲樹盛點出,如今只要透過永續報告書、TNFD等公開資料,就可以迅速比較國際間各家公司的ESG分數,未來還將逐漸納入企業對抗旱、野火等自然風險的能力。

尼爾森補充,全球正面臨高達7,000億美元的生物多樣性資金缺口,而全球逾一半的國內生產毛額(GDP)高度仰賴自然資源,但目前僅有17%的陸地與10%的海洋受到保護。為了填補這項缺口,生物多樣性框架已提出包括生物多樣性信貸在內的19項創新金融工具,讓自然相關專案邁向可投資、可衡量、可物質化的方向發展。

亞洲則被視為下一波氣候投資熱點。亞洲社會投資人網絡(AVPN)副總監楊松穎指出,亞太地區將左右全球公正能源轉型的成敗。目前亞太的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51%,若缺乏妥善因應,2050年GDP損失將高達35%;反之,若能把握轉型契機,至2030年有望帶來43%的收入增長機會。

(攝影:莊閔茜)

國泰金控跟台大實驗林共同推進「淺山復育造林生物信用額度方法學」。(攝影:莊閔茜)

建立方法學、啟動跨國合作,國內生物信用迎新進展

隨著全球逐漸關注自然治理,李長庚表示,許多創新解方應運而生,包括生物多樣性債券、保險與私募等,國泰金也與台大實驗林一起投入生物多樣性信用方法學,期望藉由更清楚定義生物多樣性保育,吸引更多業者投入。

本月國泰金控跟台大實驗林共同推進「淺山復育造林生物信用額度方法學」,台大實驗林處長蔡明哲指出,台大實驗森林位在南投縣,土地面積超過3.2萬公頃,海拔橫跨5個氣候區,已經建立長達120年的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有別於碳權,蔡明哲指出,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Biodiversity Credits、Biocredits)需囊括5個以上的參數,可涵蓋高附加價值自然碳權,或水質、土壤、空氣品質、物種多樣性等正向科研指標。

蔡明哲指出,此次合作討論時間長達10個月,淺山研究將影響台灣40%至50%土地,更具潛力推向國際;去年11月玉山銀行也贊助台大實驗林「高山復育造林生物信用額度方法學」專案,期望透過量化建立信用額度模型,為未來國際認證標準奠基。

台大實驗林上週也與來自日本、泰國、馬來西亞、韓國、越南、印尼、菲律賓、斯里蘭卡等國學術機構代表,簽署亞洲生物多樣性信用聯盟(Asian Biodiversity Credit Alliance)合作備忘錄,推動區域實質合作,代表亞洲生物信用政策協調邁出重要一步。

除了民間建立方法學、跨國合作,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6月也公布「保育共生地認證方案」上路,呼應生物多樣性公約提出的OECMs(其他有效的區域保育措施)措施,引導土地所有者或經營管理者營造兼顧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育的場域,顯示自然相關投資正從理想走向行動。

相關主題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