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紐約氣候週吸引近十萬人與會,舉辦近近千場活動。(圖片來源:Climate Group)
紐約氣候週作為全球氣候行動的重要平台,今年吸引近十萬人參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連續第二年參與,今年更在「亞洲再生能源日」分享台灣離岸風電發展經驗及天然氣議題,以演講者身份提供現場第一手觀察與深入分析。
紐約氣候週(Climate Week NYC)由非營利組織「氣候組織」(Climate Group)主辦,今年吸引近千場活動、超過十萬人參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氣候行動交流平台之一,今年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為第二年參與此次全球氣候盛會。
然而今年紐約氣候週活動期間,美國總統川普在聯合國大會上的演講,不只直指氣候變遷是最大騙局,還表示讓歐洲經濟陷入困境的,正是因為決定採用再生能源、德國已經在再生能源承諾上退縮等等。許多媒體隨即做出事實查核:再生能源已被證實永續、效率高、價格可負擔。使用再生能源有助於減少化石燃料發電廠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從而降低碳排放。
不久前德國聯邦經濟與能源部長賴歇(Katherina Reiche)9月15日也表示,「再生能源的擴張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成功」,德國已有60%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且德國仍致力於在2030年前發電占比提升到80%的目標。
全球再生能源聯盟(Global Renewables Alliance)與其他企業跟組織,也針對川普長期抨擊再生能源的論述,用《紐約時報》的全版廣告,告訴社會「再生能源就是未來」;且用川普的語言回擊,再生能源代表就業、經濟成長與安全。廣告以數據佐證:在再生能源領域每投入一美元所創造的就業機會,是化石燃料的3倍、再生能源對全球GDP成長的貢獻達到10%、97%的企業高層支持無化石燃料的電力部門、而且目前有10分之9的新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低於化石燃料。
紐約時報的全版廣告。(圖片來源:Global Renewables Alliance)
亞洲再生能源日:2030年綠能增兩倍,面臨什麼挑戰?
全球再生能源的發展有一個非常緊急和明確目標,即2030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增加兩倍。如果沒有在亞洲進行大規模部署,全球將會錯失此目標。因此韓國「氣候解決方案(SFOC)」組織便於在紐約氣候週期間舉辦的「亞洲再生能源日」論壇,匯集各國與會者,包含日本Japan Climate Initiative、世界資源研究所(WRI)中國區、巴基斯坦Renewable first、印度Council on Energy, Environment and Water、美國洛基山研究所(RMI)等組織。此次論壇討論3個主題:高再生能源占比的電網規劃、再生能源選址與許可,以及電力部門轉型。
在高再生能源占比的電網規劃議程上,引言人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亞洲區策略能源金融顧問豪柏(Grant Hauber)表示,國際上已有許多案例,高再生能源占比不會造成停電事故。以下是2024年的一些例子:
丹麥 | 再生能源發電年均占比67%,大部分為風力發電 |
德國 | 再生能源發電年均占比55% |
加州 | 再生能源發電月均占比55.5%,佔基載22% |
英國 | 再生能源發電年均占比42% |
有人會認為當太陽不照,風不吹的時候,必須要有完全的備用系統才能保持電網安全,豪柏表示這是不必要的,現在已有很多不同的工具,以不同的方式處理現有的化石燃料資產,在這些工具的輔助下可以達到8成或9成的再生能源占比。
豪柏舉例,去年12月德國經歷了一次「黑暗時期」(dunkelflaute,無風無日)。當時沒有風和太陽,德國不得不調度更多的電力,系統價格達高峰。但如果稍加計算,即使調度的電力以1,000歐元/MWh計運行了60小時,但一年中其他時間並不需要這個價格,那麼60小時1,000/MWh的成本,也比為一整年準備100%備援電力的成本來的划算。
企業買家會透過不斷評估該在哪個市場投資進行選擇,現在可以看到越來越多企業圍繞潔淨能源的可用性和成本效益來做投資決定。要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可以多談論工業競爭力、成本競爭力、經濟增長、就業機會,甚至是「錯失恐懼症」(FOMO)。因為根據未來3到5 年做出的決定,國際將會出現贏家和輸家。豪柏舉例,今年4月,由Beyond Fossil Fuels針對全球企業對取得再生能源電力進行調查,受訪的1,500個企業中,有一半表示為了使用再生能源電力,他們會考慮在5年內將營運和供應鏈遷移到其他地點。最近運動用品大廠阿迪達斯(Adidas)決定關閉或縮減在印尼的工廠,將部份生產重心轉至越南,能源議題是其中一個考量。
豪柏認為,當年面臨的挑戰之一是,許多人假設政策制定者會依循邏輯,但實際上是基於政治和經濟利益考量。他表示再生能源可以提升能源安全,國家所投入每一MW再生能源投資,都是對抗化石燃料進口、關稅以及外國對本國經濟主導的天然避險(Natural Hedge)。再生能源可以讓企業用電更穩定、成本更低,也有助於創造國內價值鏈,不妨說是一種國家主義的生存機制。
再生能源選址複雜難解,日韓菲交流離岸風電開發挑戰
第二場次關於再生能源的選址和許可。SFOC首先提到在韓國的情況,離岸風電專案涉及更多的利害關係人,包括漁業和當地居民。在韓國,國會今年通過《離岸風電特別法》,由政府主導離岸風電開發流程,該法旨在開發早期就進行利害關係人協商跟選址,讓後續開發流程更簡單、減少衝突。
日本Japan Climate Initiative分享日本許可或選址方面的主要障礙,第一個是官僚主義,與選址相關的決策非常複雜,開發商在招標之必須單獨完成相關程序,使得開發商在招標之前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資源和金錢。能源的確是一個政治問題。第二個問題則是當地接受度。一些反對開發的勢力會挑選太陽光電或離岸及陸域風電開發中最糟糕的案例,然後針對再生能源進行負面宣傳,導致許多地方取消新能源的開發案。因此,如何提升地方的接受度一直都是一個難題。
來自菲律賓的團體分享公民社會在菲國再生能源發展扮演的角色,直指公民社會的參與很重要,要讓政府知道有其他團體會監督開發過程中的腐敗問題、追究責任,有這樣的角色存在,也有助於吸引國際投資人或開發商。
金融界對COP30的期待:把事情辦成(Getting stuff done)
由世界氣候基金會(World Climate Foundation)主辦的世界氣候與生物多樣性高峰會(World Climate & Biodiversity Summit),一場座談上匯集來自金融界的代表,一起討論如何縮短氣候與自然行動的缺口。
世界銀行氣候變化部門總監Valerie Hickey向與談人提問,希望在11月即將登場的COP 30看到什麼成果,是有助於調動更多的私人資金來縮短氣候行動的融資缺口?
由來自巴西證券交易所(B3)永續與社會投資副總裁Anna Buchaim首先表示,希望優先看到碳市場能夠啟動運行。但為了啟動碳市場,有三個關鍵:必須擁有明確的分類標準、在模型之間具有互相操作性,跟資產的可替代性;如果沒有要件,就沒辦法建立碳權標準。如果我們想要具有流動性的碳市場,標準化和簡潔是最重要的。
全球管理顧問公司Oliver Wyman美洲區副總裁John Colas也表示贊同,希望看見全球碳市場發展。他表示,近期公司與G30合作發布一份「碳市場和定價」報告,其中各國應將碳定價作為推動難減排部門(如長途運輸和重工業)去碳化的主要手段。其次,Colas指出最關心的是務實主義,不要太沉迷在目標設定,而是要實際施行,去思考哪些是取得進展所必需的具體行動,找到解鎖和加速全球清潔能源專案資金的方式,才能讓更多專案達成最終投資決定。
總部位於非洲的永續金融聯盟(Sustainable Finance Coalition),執行長Candice Stevens直言,想要看到的成果不是那些在主會議場的討論,期待看到的是在後台咖啡桌的討論,因為更具體的交易和對話,都在那裡會誕生。當金融界人士在場邊認識一位環保界的朋友,無論交易規模大小,都是一項真正的交易,將金融跟最需要的人或地方連結起來。他甚至打趣的說,COP會議像是為這些年紀太大的人成立的交友軟體,將人類、自然和利潤結合起來,達成真正的交易。
國泰金控的投資長程淑芬則表示,第一點,需要更多可投資和可支持的專案。如果每個金融機構都能陪伴一家公司走向成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這個陪伴不只是融資,還有建立關係、投注時間,教導一家公司把案子做成能融資的語言。第二點是加入混合融資(blended finance),一美元的公共資金可以動員 四美元的資金,然後就可以推動更多好的專案。最後一點是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程淑芬最後強調,公正轉型不是衝突而是合作,盡量從別人的角度思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從解決別人的問題開始。
主持人Hickey表示認同程淑芬的話,「看到一筆交易、做成一筆交易、然後教授一筆交易」,並在最後作結,如果要COP30再次偉大,必須專注於三個字:GSD(Getting stuff done,把事情辦成)。
世界氣候與生物多樣性高峰會論壇。(圖片來源:TCAN)
紐約氣候週的台灣之聲:離岸風電經驗成亞洲焦點
TCAN除於紐約氣候週時主辦「亞太氣候承諾,積極NDC─強化國家韌性」論壇,邀請亞洲氣候非營利組織「氣候解決方案(SFOC)」,以及獨立公共政策智庫「澳大利亞研究所(The Australia Institute)」代表齊聚一堂,討論台灣、韓國與澳洲國家自定貢獻(NDC)3.0制定過程的最新進展以外,也受邀參與SFOC主辦的亞洲再生能源日與全球能源價值鏈工作坊。
在亞洲再生能源日討論選址程序時,亞洲各國均關注台灣離岸風力發展經驗,TCAN研究員柯昀伶分享台灣發展離岸風電的經驗。台灣自2017年開始進入潛力場址階段迅速開發商業規模案場,在不到十年期間,累計已安裝風機裝置容量超過4GW。除了設立單一窗口辦公室,第二階段有劃出一些已排除航道或生態敏感區的潛力場址,供開發商選址,但在環評過程還是有許多未知數。
台灣政府也從做中學,於是到了第三階段,經濟部在案場進行環評前會先進入備查程序(recordation),邀集相關部會表示意見,通過備查後再進行環評會議。此外,在風場開發過程跟漁會洽談漁業補償往往成為開發商的集體困境,於是農業部漁業署設立了一個漁業補償公式作為基準,協助雙方達成共識。
TCAN研究員柯昀伶分享台灣離岸風電開發經驗。(圖片來源:SFOC)
而在全球能源價值鏈工作坊上,則邀請亞洲、歐洲、美國等30個團體代表,共同討論最新天然氣(LNG)市場趨勢對於氣候目標的影響。來自Oil Change International 跟IEEFA 研究者均指出現有全球 LNG 產能已超出與淨零路徑相符可允許的設置量,且國際能源總署研究亦發現LNG擴張會拖慢能源效率的提升,若缺乏強力政策,亞洲買家會被長約鎖住,加深對天然氣的依賴。
各國團體討論時,亦十分關注川普政府關稅談判時,對各國天然氣發展的影響。因此TCAN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亦於工作坊中討論台美關稅談判時,阿拉斯加天然氣開發案的投資被視為必備條件,衍生的台灣碳鎖定風險。亦與工作坊中跟來自阿拉斯加當地環保團體交流,討論此開發案的在地影響。
基於本次紐約氣候週參與觀察,在參與人數與活動場次創下歷史新高下,企業、公民團體共同合作,減輕川普政府退出巴黎協議下衍生的衝擊。且再生能源在今年上半年都已首次超過燃煤發電量,顯現全球能源地景已有結構性變化。在聯合國氣候高峰會上,也有超過100個國家強調其將提送NDC 3.0,落實新的氣候目標。
TCAN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分享台灣天然氣現況。(圖片來源:SFOC)
※ 本文為「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合作專欄。原文標題:〈Power On ! 淨零逆風下的紐約氣候週〉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RECCESSARY》的立場)
《RECCESSARY》長期徵稿,針對新能源、減碳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reccessary@gmail.com,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