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於5月20日通過「核三重啟公投案」,為核三延役出現轉機,預計8月23日舉行公投,由人民決定核三的未來。《RECCESSARY》透過報導整理,帶讀者了解正反說法。
每年都可能是餘生最涼夏天,2024年全球均溫已突破1.5°C警戒線,將伴隨更頻繁且劇烈的氣象事件。《RECCESSARY》推出「氣候調適起步走」專題系列報導,分析台灣的氣候調適政策路徑與挑戰,也為企業剖析,透過氣象資訊可把握的機會跟商機。
身為產油大國的馬來西亞,過去透過碳封存技術增加石油採集賺取外匯,如今在全球邁向能源轉型的時刻,碳封存搖身成為備受關注的減碳技術,馬來西亞政府更已推出專法強化發展。《RECCESSARY》推出「大馬碳封存商機」專題系列報導,分析馬來西亞在該領域的優勢及挑戰,也整理其他國家先行者的現況,作為台灣未來發展參考及借鏡。
2025年是新加坡獨立60週年,地狹人稠的新加坡,95%電力仰賴天然氣進口,為達成國家減碳目標,透過投入低碳技術與國際合作來實現氣候目標,成為東南亞地區減碳的先行者。《RECCESSARY》日前參加新加坡「2025再生能源市場亞洲研討會」(REM Asia),深度了解新加坡在資料中心減碳、推動東協電網的進程,並推出「借鏡新加坡淨零」系列專題報導,掌握新加坡邁向淨零的關鍵做法。
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4月30日迎來就職百日,期間他已簽署逾百項行政命令,強勢推翻前朝政策,更大動作拋出「關稅核彈」,掀起全球貿易震盪。川普消極應對氣候變遷的態度,市場也醞釀一股反ESG浪潮。《RECCESSARY》推出「川普百日新政」系列專題報導,盤點關稅衝擊、氣候政策與企業對策建議,深度解析川普執政下對再生能源產業衝擊與因應。
金融業本身不是排碳大戶,但在減碳議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可透過投資決策與資金分配,影響各行各業低碳轉型。無論是近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還是國內迎來碳有價時代,金融業的角色不斷被放大討論,有望帶動新一波的綠色金融成長。《RECCESSARY》推出「綠色金融新商機」系列專題報導,介紹國際與台灣銀行案例與碳金融商品創新,掌握下一波的綠色金融商機。
台灣四面環海,屬於孤島型電網系統,一旦發生能源危機,無法及時從鄰近的國家購電支援,除了倚靠台電做好電力供需管理外,發展國與國之間的「區域電網」,連結再生能源的需求,成為接下來重要的趨勢。《RECCESSARY》推出「區域電網新機遇」系列專題報導,盤點國際的區域電網合作案例,與台灣發展的可行性,探討區域電網下的機會與挑戰。
為滿足供應鏈與ESG的要求,台灣政府積極布建綠電,同時建立綠電交易機制,讓供需雙方可以在自由市場買賣綠電,經濟部曾預估2030年綠電需求量將達400億度。 國內再生能源開發主力為太陽能與離岸風電,當產業對綠電需求與日俱增,除了太陽能,如何讓企業更容易取得離岸風電,成為接下來綠電交易市場的觀察重點。《RECCESSARY》推出「綠電採購指南」系列專題報導,透過盤點法規變化與對策建議,作為企業購買綠電的參考。
聯合國今年氣候峰會(COP29)於2024年11月11日至22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Baku)召開,近200個國家談判代表將齊聚一堂,探討如何實施《巴黎協定》的具體細節,限制氣溫上升、提升氣候韌性,並確保對開發中國家的支持。《RECCESSARY》即時追蹤本次峰會進展與要聞。
國內碳權交易平台於10月2日正式啟動,只要業者取得經環境部核可的減量額度(碳權),即可在碳交所掛牌交易,由於目前國內碳權需求大於供給,加上可以抵減碳費,一噸價格從2000元起跳,甚至出現一噸4000元高價。面對台灣剛起步的碳權交易市場,《RECCESSARY》訪問潛在買賣雙方,他們對於國內碳權市場有哪些期待?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