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耀能源攜手東華大學建首座「通量塔」研究碳排,實踐光電與生態並存

生豐園區協助東華大學建置通量塔,能夠分析光電場設置後的微氣候影響。

星耀能源響應《2050淨零排放路徑》,全力衝刺能源安全、綠色經濟及環境永續並存發展,開放旗下生豐環境綠能園區作為環境教育示範場域,協助國立東華大學建置台灣首座通量塔,架設數十台錄影、錄音機及增設動物防護引導圍欄,陸續記錄到二級保育類環頸雉等鳥類築巢現蹤,更發現被台灣植物紅皮書列為接近受脅的植物禾草芋蘭,充分展現長期營造生物多樣性與潔淨能源並存的階段性成果。

建置全台首座研究碳、水、收支的「二氧化碳通量塔」

星耀能源旗下之生豐電場面積66公頃,原為土壤貧瘠且不適耕作之河川新生地。為釐清光電設施與平地森林的能量及水分交換、二氧化碳變化等影響,自2022年與國立東華大學「生態及永續科學跨領域研究中心(CIRES)」進行建廠前、施工期至維運期之產學合作計畫,研究團隊領域擴及動植物、大氣環境、土壤及社會文化等全面向。

國立東華大學「生態及永續科學跨領域研究中心(CIRES)」張世杰主任指出,當一座森林變成太陽光電廠,對碳收支、水分收支及能量收支等的影響,是專家學者及社會大眾都很好奇的,尤其通量塔架設在太陽光電廠是全世界相當先驅的研究計劃。

研究團隊同時在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及生豐園區進行⼆氧化碳、甲烷、⽔份、可感熱及輻射變化等監測研究,目前已有足夠的科學數據,能夠分析光電廠設置後對地景尺度微氣象的影響。

張世杰進一步分享,從長期且密切的研究成果發現,光電板的反光小於森林樹冠層的反光,與平地森林相比光電廠能留下較多的雨水及碳收支等居民較為關心的議題,接下來會持續帶領團隊調進行長期監測,有根據地探討光電與環境的密切關係。

全面性監測系統發現瀕危珍稀物種 展現生物多樣性成果

生豐園區除設置通量站,研究團隊亦在園區及周遭架設24小時監視系統搭配紅外線自動相機及溫濕度計、種子網等全面性監測系統,同時透過場內混凝土基座產生的人造水域環境進行觀察。

國立東華大學研究鳥類及哺乳類博士鄭舜仁表示,光電場吸引偏好空曠環境活動的野生動物,目前已成功記錄到環頸雉、紅嘴鴨、白鼻心、白鶺鴒、鼬獾等多種野生動物,有趣的是今年6月15、22日及7月6日、22日,密集拍到花嘴鴨、白鶺鴒、大卷尾及狗在廠區駐足、戲水等珍貴畫面,儼然成為野生動物的家。

除此之外,園區維運人員也陸續發現夜鶯、紅嘴黑鵯、烏頭翁及保育類動物環頸雉等4種鳥類築巢,有的在光電設施間的通道築巢下蛋,有的則是直接在太陽能板下的草生地築巢下蛋。

星耀能源同時委託洄瀾風生態公司進行動植物生態監測研究,其調查報告書顯示,園區滯洪池中央區域發現近80株珍稀物種禾草芋蘭。禾草芋蘭為休眠性地生蘭物種,近年族群量常受人為開發擾動而持續減少,在台灣植物紅皮書列為接近受脅(NT)等級,相關資料每季定期公布於星耀官網。

東華大學研究團隊在生豐園區架設24小時監視系統搭配紅外線自動相機,同時透過場內混凝土基座產生的人造水域環境進行觀察,記錄到花嘴鴨戲水等珍貴畫面

東華大學研究團隊在生豐園區架設24小時監視系統搭配紅外線自動相機,不僅有環頸雉下蛋築巢,更記錄到環頸雉帶著鳥寶寶漫步園區的有趣畫面

產學民三方交流 滾動修正環境生態保育措施

星耀能源重視在地化耕耘,長期持有電場不買賣,實施環境生態保育措施,包括採用就地取材之礫石堆砌圍堤進行友善工法,取代傳統圍牆減少水泥用量達到減碳效果,並保留7.5公頃之生態補償區提供野生動物棲地及食物來源。

兩年多來與花東地區重要學術研究機構-國立東華大學及在地生態公司之產官學合作,透過與研究團隊定期舉辦交流會議,依據監測研究結果修正施工及日常維運的工法,促成綠能、環境、公益、教育及產業等面向實踐企業社會責任。

黑松教育基金會推動逾60校環境特色教育,助城鄉再進化!
Watasumi秀「Kappa」生化處理技術,將食品廢棄物轉換成能源與清潔水獲獎
Back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