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共同執行長吳琬瑜。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2025天下SDGs國際論壇3月24日登場,兩天的論壇總計九大主題,包含循環新經濟、與地球共好、永續新能力等面向。天下雜誌共同執行長吳琬瑜指出,這是一個屬於永續工作者的年度盛會,也是我們共同思考未來、交流行動、激發合作的重要時刻。
吳琬瑜表示,2025年是個關鍵的時間點。距離聯合國訂下的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SDGs)終點,只剩短短五年了。然而,根據聯合國2024年公布的最新報告,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令人焦慮的現實——全球在進度上的SDGs目標僅有17%。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目標都嚴重落後,甚至有部分項目幾乎停滯。
- 「流域共好」倡議,推動企業與地方合作,保護水資源與土地生態;
- 「企業減碳溫度計」,讓企業能夠自我診斷、掌握碳管理;
- 「希望閱讀」,透過天下教育基金會,彌平偏鄉教育差距;
以及「負責任的旅行」、「永續台灣創意教案」等,將永續精神延伸到旅遊與教育現場。
吳琬瑜分析,這些案例都有一個共通點:可複製、可擴散、可落地。天下雜誌希望這個論壇,不只是聽見成功,而是可以帶走方法與靈感,回到各自的組織、地方與社群中繼續推動。
彭啟明:碳費目標2027後走向ETS;五年內挹注3200億,幫助綠色產業成為新護國神山
台灣公部門永續長聯盟的推手、環境部彭啟明部長於論壇分享在政策制定與推動上的最新變化,並談談在台灣永續發展過程中,公私協力如何真正發揮效用。
從全球到在地,我們都被迫重新思考:2030年,我們真的還來得及嗎?
環境部部長彭啟明。圖片來源/ 天下雜誌
天下邀請各界一起為永續衝刺
吳琬瑜提出2025天下SDGs國際論壇的主張:「一起為永續衝刺」。她說,衝刺,不是短期作秀,也不是只靠幾個單位的努力。我們相信,要讓永續不是口號,而是全民的集體行動,我們必須建立新的思維方式,加速複製有效的行動方案,並齊力追趕那些尚未起步或落後的項目。
吳琬瑜指出,追趕永續發展目標,我們需要的是「行動導向」。因此,「CSR@天下」致力於打造一場「行動可複製」的論壇,邀請一系列在不同SDGs領域上,已經有具體成果的案例與行動者。從中央政府到地方縣市,從科技、製造、金融到服務業,分別展現她們在SDGs的成果。她說,今年最特別的是「龍頭供應鏈」以大帶小的集體行動,一起共創供應鏈價值。邀請「CSR@天下」與「天下永續會」的倡議夥伴,一起分享行動進展。像是:
彭啟明表示,近期國際的氣候治理出現很多變化,像是歐盟提出的潔淨產業新政與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簡化版本上路,還有美國總統川普最新的氣候政策,彭啟明也表示會密切關注。而為了跟上全世界的淨零腳步,政府除了提出最新的第三期減碳目標,目標2030年排碳兩億噸,更推動了六大部門、共20項減碳旗艦計劃,支持我國全面減碳。
在碳費制度方面,彭啟明表示,目前已有約8至9成企業申請優惠費率B,顯示企業落實減碳的高度意願,另有1至2成企業選擇挑戰更積極的優惠費率A。他強調,制度重點不在於「收多少錢」,而在於「引導企業主動行動」;未來台灣也將規劃未來導入「總量管制+排放交易」的ETS(碳排放交易制度,EmissionsTradingSystem)制度,目標2027~2028年轉軌,進一步提升碳價,向國際接軌。
針對資源循環,彭啟明表示將打造8+N產業鏈,重新盤點資源循環、廢棄物處理與綠色設計,推動「你廢我用」產業供應鏈整合;同時也會推動綠色採購,目標2030年內共挹注3200億的綠色採購經費,幫助綠色產業成為新的護國神山。
全球生態足跡倡議創始人:永續不只是環保減碳,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新方式
論壇特別邀請2024年諾貝爾永續發展獎的得主——全球生態足跡的提出者,Dr.MathisWackernagel,從全球資源安全與人類生存的高度,帶我們跳脫傳統對永續的想像。MathisWackernage提醒:永續不只是減碳與環保,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唯有確保資源的再生速度快於我們的消耗速度,人類才可能擁有未來。
所謂再生能力(Regeneration)是衡量人類是否超出地球負荷的核心關鍵,也就是地球生態系統透過光合作用等自然過程,所能再生的食物、纖維等資源的總量。這不僅決定我們能生產多少糧食與原料,也限制了我們可排放多少二氧化碳,而不致讓大氣中的碳濃度持續上升。
MathisWackernage指出,地球正面臨嚴重的「生態超支」問題,人類所需的資源已遠超過地球一年可再生的總量,目前我們相當於在使用1.7個地球的資源,但理想狀況下,人類應該僅使用地球再生能力的一半,以維持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的穩定運作。但目前,我們的資源消耗量已是理想水準的三倍,意味著我們正不斷透支未來的生存條件。
面對全球超載該如何因應,Wackernagel提出,我們要看到的不在於數據本身,而在於這些資訊能否讓人看見行動的價值。從國家、企業到個人,若能擁有更多「能減少超支的資產」,在未來面對資源短缺與氣候風險時就更具競爭力。他以風力發電與回收產業為例,相較於傳統產業,這類事業不僅資源曝險低,更可能在資產評價上擁有更長遠的成長性。
對投資人而言,這是一場「為不確定未來做好準備」的策略戰。Wackernagel強調:「真正的價值,來自能在資源約束下持續運作的能力。」而國家層級的風險也不容忽視:目前全球72%的國家面臨「資源赤字」與「收入低於世界平均」的雙重挑戰,這讓他呼籲投資人必須重新思考主權債務的風險結構,納入生態資本的視角。
MathisWackernage最後也提醒,當別人選擇忽視,我們更該為未來做好準備。這不只是為了地球,更是為了在激烈轉型中保住你的資本價值。企業若能在當下投資於減碳與資源效率,等於搶先卡位未來的競爭優勢。
林華慶:生物多樣性是氣候變遷的根源,需企業與民間共同維護
論壇也特別邀請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長林華慶,以「守護台灣生物多樣性」為題,分享產官學如何透過制度設計及組織參與、跨部會合作,守護台灣豐富而獨特的自然資源。
林華慶指出,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發展最重要的基石,保護並非目的,而是通往永續利用的必要手段。
「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所設定的2030目標,林華慶坦言目標雖清晰,達成難度卻高。當前全球生物多樣性仍持續惡化,2030年應是「止跌回升」的轉捩點。過去人們普遍將保育視為政府或NGO的責任,但如今要達成自然正成長,企業與民間的參與不可或缺。林華慶建議,應從「綠色生產」與「綠色消費」兩大面向切入,否則資源將永遠不足。
此外,林華慶也重申COP16的重要決議,表示,氣候變遷的根源是生物多樣性,因此兩者必須協同進行。此外,公約下還有設立原住⺠和在地社區(IPLCs)附屬機構、成立卡利基金,公平分享生物遺傳資源惠益、強調企業與金融機制對實現生物多樣性目標的重要性,這些都是需要各界共同關注的。
林華慶表示,目前已推動我國國家生物多樣性策略與行動計畫(NBSAP),還有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企業可參與的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台,企業廠區若能主動揭露生態影響、投入保育資源,不但可提升永續績效,更有機會納入OECM認證成為有效保護地。
林華慶強調,企業與社區的合作不該只是金援關係,而政府將成為媒合的角色,讓企業深度參與保育行動。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長林華慶。圖片來源/ 天下雜誌
永續幫問卷調查結果:SDG14保育海洋生態、SDG10減少不平等、SDG15保育陸域生態急需衝刺
為了讓我們的永續行動貼近現實,今年首次在論壇前進行「永續幫SDGs問卷調查」,希望了解台灣實際在第一線從事永續工作的朋友們,對SDGs的看法與努力方向。
這份問卷在一個半月內共回收逾250份回覆,其中有將近八成的受訪者,是企業或組織中負責永續決策與專案執行的核心人物。
我們看到一些值得欣慰的結果。例如,受訪者普遍認為台灣在SDG3健康與福祉、SDG5性別平權以及SDG4優質教育上表現較為出色。這代表台灣在社會面向的永續發展上已有一定基礎。
但我們同時也必須正視挑戰:包括SDG14保育海洋生態、SDG10減少不平等、SDG15保育陸域生態,這些目標的表現,在問卷中幾乎都是5%以下。環境與社會正義的兩端,顯然仍需更多關注與行動。
再從政策層面來看,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的數據也指出,台灣在低碳運輸與再生能源推進上,年度達成率有下滑的現象,這提醒我們在能源轉型與交通改革上,仍有加速空間。
天下呼籲:為永續衝刺不放棄、不等待、不獨行
吳琬瑜指出,回到這次論壇的主張:「一起為永續衝刺」。她說,這不是天下雜誌一家的倡議,而是我們和你們、和所有關心這片土地、這個世界的夥伴,一起發起的行動邀請。
天下雜誌將持續扮演平台的角色,透過報導、活動與倡議,讓更多人看見、參與與連結。我們也期盼透過「天下永續幫」這樣的年度問卷機制,讓第一線的聲音成為政策的參考,也成為社會前進的推動力。
2030年,聽起來很近,其實還有五年。而五年,可以成就許多事。只要我們不放棄、不等待、不獨行,我們就還來得及。
2025天下SDGs國際論壇補充資訊:
- 天下2025年主張:距離2030年SDGs原定目標年只剩5年,但聯合國最新SDGs目標盤點,在進度上的只有17%,因此,我們需要「一起為永續衝刺」。
- SDGs現況:聯合國2024年公布最新SDGs進度報告指出,全球SDGs在進度上的只有17%,嚴重落後與不在進度上的目標超過一半,全人類想要達到2030年的SDGs難度相當高。因此,我們需要從建立「永續新思潮」、「加速複製成功的永續行動」以及「追趕嚴重落後的永續項目」三大面向努力。
- 2024年諾貝爾永續發展獎得主Dr.MathisWackernagel,從確保資源安全的全面角度,分享永續發展不僅僅是減碳與環保,而是需要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確保資源與生態回復速度會比消耗速度快,才能真正避免人類陷入生存危機。
- 台灣SDGs現況: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公布最新台灣永續發展目標年度追蹤發現,低碳運輸與再生能源仍是年度達成率降低的項目,凸顯台灣在永續運輸與二次能源轉型上需要加大力道。
「永續幫問卷調查」補充資料:
- 第六屆「天下SDGs論壇」首度進行論壇前的「永續幫SDGs問卷調查」,一個半月的問卷調查至3月23日論壇前夕,共回收258份問卷,其中直接擔任企業/組織永續決策者與永續專案執行者約200位,占比達八成。
- 受訪者認為台灣目前表現較好的項目包括:SDG3.健康與福祉(53.5%)、SDG6.性別平權(40.3%)以及SDG4.優質教育(26.4%);填答者認為表現較差的是: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14.保育海洋生態、10.漸少不平等、15.保育陸域生態等四項,都不到5%。
- 台灣永續工作者最想實踐的項目包括:13.氣候行動(32.2%)、4.優質教育(27.5%)、11.永續城鄉(26.4%);另外,3.健康與福祉、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10.減少不平等、12.責任消費及生產、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都有超過20%的填答者選擇。
- 天下SDGs論壇與年度倡議,希望透過天下永續幫的年度調查,讓公部門與各界了解永續領域決策與執行者對當前台灣永續發展的看法,以及最希望投入的SDGs項目,作為政策形成的參考。
- 第六屆天下SDGs國際論壇的另一大亮點,是邀請各項目中的成功案例,提供與會永續工作者可複製、實際可行的案例。例如:玉山金控透過從農產到餐桌的倡議,導入責任投資與融資的新作法,協助在地小農與社會連結,將地方創生與永續發展連結。
- 此外,此次論壇也讓天下內部永續生態圈的倡議,連結長期的合作夥伴,展現一個個的永續生態圈。在問卷調查中,天下相關的永續倡議,指名度最高的多項選擇包括:「CSR@天下」的環境行動倡議:流域共好(55%)、「天下永續會」的氣候行動倡議:企業減碳溫度計(53%)、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的彌平偏鄉教育差距的倡議:希望閱讀(51%);此外,微笑台灣倡議的「負責任的旅行」、「CSR@天下」倡議的「永續台灣創意教案」,也各自有三成以上的指名度。
2025天下SDGs國際論壇:迎戰永續未來,倒數五年全力衝刺!圖片來源/ 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