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观点
碳费冲击台湾水泥业 以台泥、亚泥为例算出减碳成本效益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各国纷纷推出碳定价政策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对台湾企业而言,如何因应碳费政策以及有效实施减碳策略,已成为关键议题之一。 其中,水泥业作为高碳排产业之一,自然也承受着相应的压力与挑战。 因此,本文将探讨碳费对水泥业的影响,以及该产业的应对策略。
2024-04-23台湾碳交所五年内碳权代表什么? 破解碳权年份迷思
台湾碳交所2023年底卖出首批碳权,并规定碳权年份须为五年内、须经核发机构认可等一系列标准。 其中,关于碳权年份应该在五年内的这项标准,背后意义究竟为何? 认证机构黄金标准(GS)认为年份的远近实际上并非优先考量因素,新加坡碳税则限制仅能使用2021年后的碳权,碳权的新旧是否真的会影响其价值?
2024-03-26东南亚碳定价制度为何分歧? Carbon Forward Asia研讨会深度解析
当前全球碳市场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3月7日至8日在新加坡登场的Carbon Forward Asia集结了产业专家与学者,就市场现况与未来趋势进行深入讨论。 与会成员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韩国及欧盟等地,并聚焦于两大议题,分别为亚太地区碳市场的发展,以及全球自愿性碳市场的未来。
2024-03-21Carbon Forward Asia新加坡登场 多方专家探讨亚太碳市场新动态
Carbon Forward Asia研讨会7日在新加坡举行,除了针对联合国第29届气候峰会(COP29)、欧盟排放权交易系统(EU ETS)和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进行探讨外,也针对亚太区域各国的 碳市场发展进行了焦点探讨,从开发商、顾问单位及学者等多元角度切入,描绘出各区域的市场轮廓。
2024-03-08South Pole、Verra漂绿争议发酵 企业要买可信碳权有哪些守则?
全球知名碳项目开发商South Pole去(2023)年被媒体和内部吹哨人指控大型护林计画卡瑞巴减排专案(Kariba REDD+)的碳信用额度不实。 在漂绿背景下,自愿性碳市场的供给端需要采用更为严谨的方法学、加强碳信用专案的监管及验证,并且建构公开、透明的平台,将所有碳信用发行、退役、转移等活动 以不可被篡改的方式如实纪录。
2024-03-07产品不是写「碳中和」就行 四大对策让企业避免陷入漂绿争议
近几年漂绿事件频传,该现象也逐渐引来各国政府的关切。 2024年1月,欧洲议会通过了《消费者赋权绿色转型指令》,将禁止企业使用过于空泛的环境声明,如「净零」、「碳中和」等用词;美国《绿色指南》也 已进入法案修订阶段,希望能反映最新的环境标准。 随着国际上防漂绿政策愈臻完善,企业在积极减碳之余,也应厘清其中的法规风险,才能最有效地展现优势。
2024-02-212024年碳市场焦点一览:欧美气候政策影响大、亚洲将成新兴舞台
当前全球碳市场正面临着关键时刻,2023年,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影响程度横扫全球;中国尽管受限于交易驱动力不足,碳价仍出现历史新高;而韩国为改善一再低迷的市场情绪,也推出了国家首个碳中和计画,国际市场的剧烈变化在在说明了碳市场在全球所展现的重要性。有鉴于此,《Reccessary》将聚焦回顾过去一年的市场表现,以及2024年的政策展望,希望投资人借此掌握最新市场动态。
2024-01-24COP28的未竟之业 《巴黎协定》第6条规范影响力解析
联合国气候峰会(COP28)在12月12日正式落幕,其中,《巴黎协定》第6条的通过与否备受瞩目。 《巴黎协定》第6条规范了缔约国之间,可以借由资助其他地方的减排计划来抵销自身排放,期望透过碳权的买卖来减轻自行减碳的成本压力,促成碳市场的形成。
2023-12-22「供应链减碳」是什么?一文看懂企业净零重要趋势
不少曾宣布要达成碳中和的企业,近日纷纷放弃使用「碳抵销」达成碳中和,改从供应链减碳做起。知名品牌雀巢、Gucci、易捷航空都喊话跟进供应链减碳。供应链减碳有哪些方式?又面临什么挑战?
2023-11-16企业减碳管道系列— 负碳技术
负碳技术的原理是让二氧化碳的移除量大于人为碳排放量,借此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其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自然碳汇、人为碳汇、直接空气捕集及封存技术(DACCS)或生质能与碳捕集和封存技术(BECCS)。
2023-09-27企业减碳管道系列 – 内部碳定价
根据CDP的统计,截至目前为止,全球有超过1200家企业正在实施内部碳定价,其数量平均每年都会增加10%以上。 愿意实施内部碳定价制度的企业之所以会快速增加,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气候相关财务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以下简称TCFD)将其视为重要的评估项目之一。
2023-08-26减碳风潮吹起的食品碳足迹考验
全球目前有26%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食品产业链,其中包括土地利用、淡水抽取、畜牧养殖及运输等。在社会的日渐重视之下,食品碳足迹议题将可能改变该产业的发展路径与大众饮食习惯。因此,无论是生产地点的选择、产品优化与转型,抑或是制程改善都是食品业者将要面临的风险或机会。
202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