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台湾碳费上路在即2.5万吨免征额引议 产官学对话吁公平竞争

EN

排碳代价多少?台湾环境部正研拟碳定价有关机制,预计今(2024)年首季公告碳费收费方式。为促进产官学研交流,台湾大学风险社会与政策研究中心携手台湾能源数字转型产学技术联盟,2月20日举办「台湾风险社会论坛:碳费征收与永续治理」,为碳定价政策的参与创造多元对话平台。

碳费费率最快今年首季公告 企业自主减量可享优惠

目前国际主要实施的碳定价机制,以碳税或碳费和总量管制排放交易为主,但因各国计算方式不同,碳价存在显著差距。环境部气候变迁署署长蔡玲仪说明,台湾最早于2006年开始,由立法院提出能源税草案,历经长时间讨论,行政院2020年核定《能源转型白皮书》,其中包括政策影响及拟订配套,但因尚未获共识,至今仍未付诸实行。总量管制方面,台湾2015年参考欧盟制定《温室气体减量及管理法》,2023年修正为《气候变迁因应法》,新增碳费机制。

蔡玲仪表示,台湾在碳定价策略上接轨国际刻不容缓,政府将稳健推行碳费,同时规划中长期策略。她强调,征碳费目的不是收钱而是减碳,气候法同时开放企业「自主减量」,不论是用绿电或改善制程,只要达成指定减量目标,可享优惠费率,惟目标须明确且符合国家减碳路径。具体征收多少费率将由审议会讨论,参酌国际实施情形,并由环境部核定。

台大举办碳定价政策论坛,邀产官学界面对面沟通(摄影:陈又嘉)

排除电力业直接排放无助转型 学者吁改为上游征费

针对现行规划的碳费制度,台湾中研院经济所兼任研究员萧代基提出有待修正内容。首先是采取下游课征的方式,而非从源头收费,且不对上游电力业者、运输部门、住商部门等大排放源征费,预计增加交易及执行成本,无助电力部门转型。再者,今年1月3日公布的碳费初步规划中,排放量先扣减2.5万公吨再计算的方式引起争议,萧代基指出,低碳费再加上此免费额度,恐致业者失去减碳诱因,且将此免费标准用于高排放密集产业,缺乏公平性。

他建议碳费应改为碳税,台湾也可推出自己的CBAM(碳边境调整机制),并在上游端课税,也应针对高排放密集产业的制程排放。而碳税收入可返还人民,或成立公正转型基金,改善所得分配不均。萧代基表示,目前全球碳预算约只剩8年,此后新增的排放量就是碳债,若不尽快除碳,只怕更难偿还。

台湾将开征碳费,第一阶段锁定钢铁业等碳排大户(图片来源:iStock)

碳费首阶段瞄准碳排大户 钢铁、水泥业主张公平竞争

碳费将分阶段上路,首批锁定年CO2e(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2.5万吨以上碳排大户,包括半导体、水泥、钢铁等产业,其中台泥邱钰文资深协理代表水泥公会呼吁政府,应也向进口水泥熟料收费,除公平竞争原则外,也有助避免碳泄漏。 他指出,台湾一年水泥用量约1,200万至1,300万吨,进口水泥熟料占比就达25%。中钢吴一民处长代表钢铁公会表示,碳费费率应接轨主要国家,让业者站在公平竞争线上。他指出,全球钢铁业正努力减碳,日本虽喊出2030减碳30%目标,却是以减产为策略,因该国出口将被中国取代,日本具高能效的钢铁减少,反推升碳泄漏风险。

碳费应以保护国内产业为优先 助企业减低碳成本风险

台湾以出口为导向,当局期盼透过碳定价协助台湾厂商因应国际CBAM趋势,经济部综合规划司司长庄铭池谈到,在碳价制定上,须考虑竞争国家实质的碳定价负担及纳管范畴,例如南韩碳价虽折合新台币约250元,但有90%免费核配,每吨碳负担成本仅约22元,如何在收碳费同时保障国内相同产业成为重要课题。他强调,碳费不是要惩罚企业排放,而是有效引导产业减碳,并将考量到财务可预期性,降低碳成本不确定性。

宣称零碳排涉漂绿 BMW、MG广告遭下架
英国CCUS愿景打造碳捕集市场 目标每年存3千万吨CO2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凭证

TOP
索取下载

请填写资料后立即开始下载

姓名
公司
职称
公司邮箱
本网站使用cookie为您提供更好的浏览体验,了解有关我们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