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启动碳捕集计划后,在实现碳中和方面迈开重要一步。这项涵盖陆地及海洋的项目将有助该国减少排放近200万吨的二氧化碳。
各国寻求方法降低碳排之际,再生能源已成了关注焦点。上个月,Interesting Engineering报导了中国首个沙漠太阳能及风力电站如何运营,并将为150万户家庭提供更洁净的能源。
中国也大力投资建造核能发电厂以确保非碳能源。然而,中国大量的电力需求使其持续在能源组合中使用石油及煤炭。为了遏制使用过程排放的碳,中国现已将重点转至捕集这些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所排放的碳。
海中补碳集 可封存150万吨CO2
中国首个离岸碳封存项目于6月1日上线。该项目位在南海,设立在中国海油的恩平15-1油田,距离深圳约200公里。该项目将自煤田排放的二氧化碳补集后,再注入海床下近800公尺深的一个圆顶形地理结构,以达成封存。
深部盐水层(deep saline aquifer)及枯竭的油气层是常见的地下封存选项。这些大型结构的直径超过10公里。当二氧化碳被注入其中时,气体会升至顶部并被固定在圆顶形结构内。
光是此计划即可封存达150万吨的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1,400万棵树木。
陆地碳捕集 全球第三大CCUS设施
中国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已证实,其位在江苏省一座燃煤电厂的碳捕集及封存(CCUS)设施也已开始运营。
此项目计划每年捕集50万吨的碳,为亚洲最大CCUS设施。以全球范围而言,是仅次于美国及加拿大的第三大设施。
该设施使用的是胺吸收法(amine absorbent),结合了自燃煤厂烟囱管线收集到的二氧化碳。胺吸收法由中国科学家研发,能在低于90Kw电力下补集1吨的二氧化碳。
加热时,吸收剂会排放近乎纯粹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被加压并储存于容器。中国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在一份报告指出,使用此吸收剂也可让再加热的能源消耗降低35%。
由于使用此方法的碳捕集纯度高,从干冰到防护气体等,可以应用于各项用途。生产1吨二氧化碳的成本约250元人民币(约新台币1080元),而且也可添加至可乐等饮品内。
该项目未来计划将补集到的二氧化碳出售至邻近地区,甚至出口到南韩及日本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