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碳交易放缓 专家点出市场两大关键阻碍

EN

气候专家指出,数据质量不佳和供给短缺仍是中国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ETS)面临的主要障碍。作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中国ETS过去一年碳价疲弱,而且交易量不如预期。

根据专家说法,随着新增加的碳排放配额及中国暂停的自愿性碳市场──国家认证减排量(CCER)重新启动,预计中国碳市场将在今年底出现更多流动性。然而,受到政府监管影响,碳价仍将相对较低。

根据负责监管中国ETS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中国ETS在7月16日结束了第二年的运作,碳排放配额累计交易量达2亿3,990万公吨,市值110.3亿人民币。

金融市场数据供货商路孚特(Refinitiv)碳分析师谭琭玥指出,「中国ETS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延后了重要政策,并为市场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基本数据不透明,以及测量、报告和查证(MRV)问题。」

与第一个交易年相比,中国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交易活动在第二年放缓。从2022年7月到2023年7月14日最后一个交易日,仅交易了4,509万公吨的碳排放额,相应市值约25.4亿人民币。这代表有超过80%的交易量和市值来自第一个交易年。

中国ETS碳价在第二年最后一个交易日7月14日,收在每公吨60元人民币,相比之下,2021年7月16日首个交易日的价格为每公吨51.23元人民币,低于路孚特在2021年预测的每吨65元。

中国ETS目前涵盖中国电力产业2,532个排放单位,在2022年占了约47亿公吨的碳排放,并持续面临低价和交易疲软。这阻碍了这个全球最大碳排放国,实现在2060年前达成净零排放的目标。

中国生态环境部官员已强调,该国发电厂和咨询公司存在广泛的数据造假问题,使排放单位伪造排放数据。根据中国官媒,中国ETS原本预计在去年扩大至水泥业和铝业,但由于数据质量问题已延后至最快今年。

谭琭玥指出,中国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目前的设计,在分配排放配额上不收取费用,并缺乏像欧盟ETS那样的配额拍卖机制,导致中国ETS流动性不足且效率低落。

根据非政府组织「环境保护基金会」(Environmental Defence Fund, EDF)碳市场主管Liu Hongming,市场拓展将是中国ETS在2023年的首要任务之一,重新启动期待已久的CCER计划也有助提升市场流动性。EDF为中国发行国家碳市场持续提供咨询。

根据EDF本月发布的一项调查,预计碳价将在2025年达每公吨87元人民币,2030年达每公吨130元,并在本世纪中以前达每吨239元。这项调查访问了中国ETS 465名利害关系人,包括政府官员、业界人士、主要碳排放者、研究机构和提供碳市场相关服务公司。

不过,其他人认为在中国当局的排放配额管理和排放目标下,碳价仍将保持在低价位。香港咨询公司WaterRock Energy Economics负责人Lucas Zhang Liutong谈到,「中国政府已表示,碳市场只是他们用来使中国经济脱碳的工具之一,因此他们不会以高碳价来激励投资。」

相关主题
碳排企业急买碳权 中国碳价创新高
欧洲加速能源转型 碳价或随之走跌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凭证

TOP
索取下载

请填写资料后立即开始下载

姓名
公司
职称
公司邮箱
本网站使用cookie为您提供更好的浏览体验,了解有关我们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