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承諾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在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6,000萬噸。(攝影:莊閔茜)
2025年是新加坡獨立60週年,地狹人稠的新加坡,95%電力仰賴天然氣進口,為達成國家減碳目標,透過投入低碳技術與國際合作來實現氣候目標,成為東南亞地區減碳的先行者。
《RECCESSARY》日前參加新加坡「2025再生能源市場亞洲研討會」(REM Asia),深度了解新加坡在資料中心減碳、推動東協電網的進程,並推出「借鏡新加坡淨零」系列專題報導,掌握新加坡邁向淨零的關鍵做法。
在全球加速能源轉型的浪潮中,新加坡也正朝向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前進。這座面積僅735平方公里、天然資源有限的小島,近年積極發展半導體與資料中心,帶動電力需求攀升,面對國家減碳的需求,新加坡透過國際合作與低碳技術研發,達成國家低碳轉型的目標,可成為台灣借鏡的對象。
半導體、AI帶動產業用電,台灣、新加坡面臨供電挑戰
新加坡跟台灣同樣屬於海島型經濟體,受限人口稠密與國土面積有限,目前新加坡的發電結構,高達95%以上來自化石燃料,低碳能源占比不到5%,主要由太陽能跟生質燃料貢獻。
同時台灣與新加坡都以高科技、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體,半導體、電子、資訊服務等產業用電需求高,資料中心、人工智慧(AI)運算需求也快速成長。
新加坡2023年全年用電量為554億度 (55.4TWh),2024年上半年用電則達285億度,資訊與通訊業年增12%,反映出高科技帶動用電量成長。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也預測,新加坡未來5年電力需求峰值預計以5%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成長。
同時,新加坡也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EDB曾指出,全球每10片晶片及每5台半導體設備中,即有1片晶片及1台設備來自新加坡。政府2月宣布將投入10億新元(約新台幣232億元)設立半導體研發中心,3月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再投資5億新元(約新台幣116億元)增設「國家半導體研發製造設施」,預料將進一步推升用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