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消耗全球3分之2能源,產生超過7成碳排。(圖片來源:Pixabay)
城市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卻也承受氣候危機第一線衝擊。全球約3分之2能源消耗、7成以上碳排放來自城市,因此如何透過 AI(人工智慧)與數位轉型推動減碳,成為關鍵課題。鴻海智慧城市平台負責人林旭瑩今(30日)出席「2025台灣永續峰會」時指出,AI智慧城市的發展仰賴龐大的公共資源與GPU(繪圖處理器)算力,政府在其中應扮演推動角色。
減碳最大潛力在「建築」,AI已助資料中心減碳
邁向淨零減碳,城市將是最重要的起點。台灣西門子總裁暨執行長張合翕表示,台灣永續峰會主題從工業4.0、能源轉型到數位轉型,今年再進一步,城市4.0走到城市淨零。他強調,可透過AI最佳化建築跟交通,打造更宜居、綠化的城市,但這並非單一公司跟政府可實現,需要產官學界合作,才能應對背後複雜的挑戰。
張合翕並指出,台灣西部是碳排放最密集的區域,其中半導體、建築、鐵路、電網與資料中心5大領域是減碳重點。他認為,建築是最有機會擴大規模的切入點。例如,台北京站導入AI BOX優化幫浦運作,每年可節省約1,000萬度電,相當於1.3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收量,並透過AI智慧控制進一步提升冷凍機系統效能。
西門子期望透過「數位孿生」技術,連結實體跟虛擬,讓減碳事半功倍,建少碳排跟增加資源使用效率,解決用電、水資源跟土地面積不足等挑戰。張合翕指出,AI可以用來減少碳排,控制通風、空調、感測器等,有助於建築節能減碳,並提升使用者的環境體驗。
台灣作為潛在的區域資料中心,已經建立超過20座資料中心,未來也將會持續增加,雖然有顯著經濟價值,但也伴隨高耗能與電網不穩挑戰。張合翕表示,以美國臉書母公司Meta資料中心案例來看,已經透過數位孿生電子散熱模擬系統,最佳化冷卻,減少資本支出跟營運支出,資料中心節電高達38%,能源使用效率(PUE)來到1.07,未來也有機會可導入台灣資料中心需求。
2025台灣永續峰會30日在台北登場,今年主題聚焦「從城市4.0到城市淨零」。(攝影:莊閔茜)
結合數位孿生、AI打造智慧城市,擴大規模難靠單一企業
智慧城市可結合數位孿生與AI應用,提升永續發展。不過,林旭瑩也點出政府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AI雖已融入日常生活,但若要進一步推動AI智慧城市,必須理解背後的運算架構與基礎建設需求。就目前而言,台灣城市尚未具備相關基礎設施,也缺乏大規模投資規劃。
此外AI智慧城市的發展需要龐大的公共資源與GPU算力。林旭瑩認為,可透過PPP模式(公私部門協力,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由政府以投資建立基礎建設和共享平台,讓企業能加入並共同推動。
針對淨零城市政策,台灣瑞曼迪司總經理戴英傑也提出建言。他指出,雖然台灣每隔幾年就會選舉、政黨輪替,但應找出一個共通目標,才能讓政策與法規延續,各個城市間也需發揮綜效,比如桃園、新北與台北已成生活圈,可一同討論如何共同減碳,最大化合作效益。
最後針對2025台灣永續峰會,主辦單位也共同發表6項共同宣言作為總結。
- 城市必須透過科技引領國家淨零轉型
- 透過優化資源效率與電網穩定性,資料中心可創造更高經濟價值
- 建築物淨零應優先考量人類舒適性
- 城市基礎設施可採用實證科技立即獲益
- 永續城市需要低碳城市交通
- 城市須營造夥伴關係並凝聚公民力量,實現氣候變遷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