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週刊15日舉辦 「2025零碳永續高峰論壇」,解析碳市場、再生能源及減碳工具發展趨勢。(攝影:莊閔茜)
近年太陽能相關爭議頻傳,影響產業士氣,也使社會對再生能源的信任度下滑。經濟部長龔明鑫15日在「零碳永續高峰論壇」指出,極端天氣對台灣挑戰相當大,加上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不變,未來發展重點仍將聚焦打造低碳永續國家,除加速綠能布局外,節能與矽光子等新技術也是焦點,「節能意味著不用蓋這麼多電廠」。
光電、離岸風電加速,童子賢:還是需要核能幫忙
縱使台灣當前面臨地緣政治、關稅與稀土供應等國際挑戰,太陽能與離岸風電仍是國家能源發展重點。經濟部長龔明鑫指出,將持續澄清並釐清外界對太陽能的疑慮,優先推動無爭議的屋頂型太陽能,地面型案場則會持續尋求共識、強化在地融合,同時加速汰換老舊光電板。他並表示,離岸風電部分將儘快落實區塊開發3-1與3-2案場,並加速規劃3-3及浮動式風場,請行政院協調國防部與交通部,共同勾勒未來潛力案場。
雖然離岸風電發展進度放緩,龔明鑫仍肯定台灣在此領域的進度。他指出,台灣目前已建置超過400支離岸風機,在歷經地震與颱風考驗後仍運作正常,具全球指標意義。
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亞太區域總裁許乃文也表示,CIP在台貢獻3座離岸風場、93支風機,現正積極建置3-1渢妙風場,「CIP今年10月正式進入第8年,縱使因國際情勢,渢妙成本比過去風場高出40%,融資、販售、建造都如期穩健,也是學習曲線累積的成果。」
至於能源結構的長期方向,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再度強調「核綠共存」的重要性。他表示,發展綠能固然是目標,但台灣土地有限、又缺乏石油資源,仍需核電作為穩定能源的後盾。他指出,台灣在1985年雖處於工業化初期,但因核能發電占比達51%,當時約有63%的電力不排碳。台灣可參考地形同樣地小多山的瑞士,將核能占比提升至約30.5%。
童子賢表示,台灣夜尖峰用電需求仍有日間60%,靠太陽能還不夠。(攝影:莊閔茜)
強化低碳能源外仍需多元解方,最終目標是「淨零非RE100」
邁向2050年淨零碳排,不僅需要發展低碳能源,也需導入更多元的減碳方法。以農業管理為基礎的南畝王生技,近年積極布局農業「碳移除」與「黃碳」發展。董事長林宗富表示,自然碳匯是一種具附加性的環境獎勵,若從農地生產者角度出發,可提供全新的服務模式,讓農地除了有機耕作外,也能協助企業與環境實現減碳目標。
林宗富進一步指出,若以碳權作為初始動能,結合栽培管理政策給付與企業ESG專案,三方合作可形成「三支箭」共創讓農民獲益的淨零轉型模式。
從太陽能起家的雲豹能源,如今也已經跨足到多元綠能、電力交易以及回收再利用、黑水虻等客製解方。雲豹能源副總經理譚宇軒表示,朝向淨零買綠電最直接單純,因為這是全球通用的減碳度量衡,「但終點是淨零並非RE100,淨零碳排下碳排才是最大問題,而不同企業有不一樣的減碳需求與方法,帶來不同發展機會。」
目前,雲豹旗下的天能綠電已成為台灣最大的售電業者。企業ESG需求日益多元 。譚宇軒指出,天能綠電將會透過與企業緊密合作,了解其ESG需求並提供客製化方案。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資深執行副總經理李介文點出2024年各國的氣候科技趨勢。(攝影:莊閔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