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通過專法強化碳捕捉及封存產業發展。(圖片來源:iStock)
身為產油大國的馬來西亞,過去透過碳封存技術增加石油採集賺取外匯,如今在全球邁向能源轉型的時刻,碳封存搖身成為備受關注的減碳技術,馬來西亞政府更已推出專法強化發展。《RECCESSARY》推出「大馬碳封存商機」專題系列報導,分析馬來西亞在該領域的優勢及挑戰,也整理其他國家先行者的現況,作為台灣未來發展參考及借鏡。
馬來西亞國會在2025年3月通過《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法案》(Carbon Capture, Utilisation and Storage Bill,CCUS Bill),未來將成立專責機構建立市場及供應鏈,預料新增產值最高達到2,500億美元(約新台幣7.4兆元),而目前有哪些潛在封存合作案?政府及投入的企業看到什麼樣的產業前景?
碳封存以高壓永久注入岩層,助產業實現碳中和
從字面上來看,碳封存指的是將二氧化碳儲存在地層中,而二氧化碳可透過碳捕捉技術取得,因此可簡稱為CCS,如果將捕捉到二氧化碳再利用,則可縮寫成為CCUS。一般來說,CCS指的是直接從大型工廠等點源污染捕捉二氧化碳,並經過處理後封存,幾乎沒有外洩的機會,因此被視為難減排產業的脫碳救星。
而封存的原理是透過不斷施壓,使二氧化碳的溫度及壓力達到超臨界狀態(Supercritical State),呈現出類似液體的高密度,又像氣體能滲入孔隙中,並將其注入合適的地層中永久封存,避免重新回到地表。全球碳捕捉與封存研究所(Global CCS Institute,GCCSI)指出,儲存二氧化碳的岩層深度大約是地表下2至3公里,例如枯竭的油氣層、鹽水層。(如下圖)
專家認為理想的碳封存深度約在地表底下2到3公里處。(圖片來源:全球碳捕捉與封存研究所 GCCSI)
值得注意的是,CCS技術多數只能實現碳中和,只有不會增加額外碳排且進一步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方法才屬於「負碳」技術,如結合直接空氣捕捉技術(DACCS),或者結合生質能(BECCS)。
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教授謝秉志指出,石油業早在1970年代就採用碳封存技術,將二氧化碳注入地底增加石油採集量,如今轉化成為全球能源轉型過渡時期的減碳技術,協助化石燃料發電等產業實現脫碳及碳中和。